近日,2024欧洲肾脏年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揭晓了2项真实世界研究,主角分别为激素和非奈利酮。
这2项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迥异:
激素遭遇滑铁卢:导致严重感染发生率增加了12倍,患者住院次数增加8倍、急诊次数增加4倍;
非奈利酮新秀崛起:尿蛋白降幅达到41.2%,高血钾发生率只有1.32%.
先说一下:啥是真实世界研究?
它有别于严格管理的「随机对照试验」。指南的建议和药监局的规定,来源于试验的结果。由于试验倾向于招募那些容易显效、不容易出现副作用的受试患者,所以试验结果往往比较好。
指南和药监局也是希望各大医院能够严格管理、紧密落实,给患者带来如受试者一般的疗效。
理想很丰满。
然而具体实行过程中,现实很骨感:医生水平有高有低、有忙有闲,落实不到位、“偷工减料”的医疗行为时有发生;患者也并不都像试验受试者一样听话(受试者如果不遵医嘱要被排除在试验之外),患者不遵守医嘱谁也拿他没办法,还有些疑难杂症很难治(如果是随机对照试验,这些疑难杂症患者通常一开始就不会被纳入试验中)。
所以如果对医疗系统实际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经常发现疗效之小、副作用之大,达不到指南的预期。这种针对实际记录数据进行的研究,叫做「真实世界研究」。
真实世界研究,虽然结果不一定光鲜亮丽,但却是普通老百姓就医的真实反映。
激素遭遇滑铁卢
研究来自:TriNetX数据库;
激素种类:泼尼松、泼尼松龙、甲基泼尼松、地塞米松;
纳入时间: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4日期间;
患者数量:19687例IgA肾病患者
中位随访时间:3.5年。
结果显示,相对于未使用激素组的IgA肾病患者,激素组的IgA肾病患者:
需要住院的严重感染发生率增加了12倍;
住院次数增加8倍;
急诊入院次数增加4倍;
门诊就诊次数增加了1倍。
遥想十年前,我国北大牵头多国,做的激素治疗IgA肾病试验,在严格管理的情况下,不良反应风险仍然增加了5倍,试验被迫终止。从那以后,激素在肾内科的地位每况愈下。看来真实世界中,激素的境遇果然比试验时更惨。
当然,激素的地位下降,也不都是它自己的问题。
不怪激素,怪新型药物生的太优秀了。
近几年肾内科新型药物层出不穷,显效率高且副作用低。激素作为76岁的老药,确实有点儿赶不上潮流了。
非奈利酮新秀崛起
研究来自:FOUNTAIN平台;
纳入时间:2021年7月,至2023年8月期间;
患者数量:15948例糖肾患者;
随访时间:12个月。
结果显示,相对于初始基线水平,应用非奈利酮治疗的患者:
4个月后尿蛋白显著降低39.3%;
在第12个月时,尿蛋白稳中有降,降幅41.2%;
随访期间,仅1.32%的患者出现了高血钾。
这个尿蛋白降幅在意料之内,基础药物的尿蛋白降幅普遍在一半左右,少点的约40%,多点的约60%,这个尿蛋白降幅和不同病种、不同严重程度有关系。
当然,真治起病来,降幅肯定不止这么点,因为非奈利酮几乎可以与任何现有的肾内科药物联用、效果叠加。除非您在用非奈利酮的亲哥:螺内酯,那就不能联用同类药物了。
效果在意料之内,令笔者感叹的是这个高血钾发生率:仅仅只有1.32%!
要知道,非奈利酮的堂哥:普利/沙坦类药物,也会升血钾,高血钾发生率达20%左右。
当然,老药普利沙坦是二三十年前的数据了,当时还没有能够降钾的列净类药物。如今与列净类药物联用,高血钾发生率确实会低一些。不过,这么低的高血钾发生率还是给人惊喜!
遥想当年,那可是冒着20%的高血钾发生率在治病啊!高血钾严重了可是会死人的啊!以致于很多医生根本不敢用药、直接放弃治疗。
新型降钾药——环硅酸锆钠,在2020年刚问世时出尽了风头,简直是高钾患者的救星。没想到这两年列净一到,高血钾发生率变这么低了,英雄这么快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激素和非奈利酮的这两项研究,并非孤立研究,这些年来学术界相似的研究出来很多了。只是在同一场会议上同时揭晓这两项研究,患者结局截然相反,才不禁让笔者感叹:
猛药免疫抑制剂青黄不接
温和的基础药物风头正盛
免疫抑制剂从上世纪40年代的激素,开始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到90年代的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发展到高峰。
可是近30年来,免疫抑制剂再无发展,盛宴已过。目前,免疫抑制剂的继任者们:补体抑制剂、增殖诱导配体抑制剂等等尚在试验、还未进入临床。
前辈老了、后辈还没到来,免疫治疗在新世纪进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猛药们忽然发现自己猛不起来了……
反而温和的基础药物,在新世纪进入了飞速发展期:
世纪之初RAS阻滞剂(普利/沙坦类药物)坐稳指南;
2020年,SGLT-2抑制剂(列净类药物)进军肾内科;
这两年,新型MRA(非奈利酮)的真实世界研究连连得胜;
还有内皮素抑制剂作为未来的后备力量……
可谓是势不可挡。
当然,本文也并不是要否定激素/免疫抑制剂、从而去无脑推荐各类基础药物。有再多的人需要基础药物,也总有少数人需要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治疗和基础治疗作为肾内科的2大支柱,注定缺一不可。
只是,历史总是在螺旋上升,每一条治疗途径的发展征程,都会经历盛衰、快慢、迷茫、转折,长远来看,未来都是前途无限。只是恰好在当下这个时代,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地位在下滑、基础药物的地位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