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万事休?一个老同学的启示:大多数人都是过普通的一生!

静静聊人生 2025-03-04 16:19:02

人到中年就开始怀旧,同学聚会的时候有人提议去看望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大家都举手同意了。

其实想起来并非是真心关心这个人,而是大家需要给自己找点事做,来证明或表现一些什么。

不然的话,生活是很容易变得无聊和乏味的。

周末我们5个人出发,路上买了点牛奶、水果之类的礼物,有个女同学还从家里带了些大米和花生油,她说那个同学应该需要。

确实,到了同学所在的乡下,我们多少都有些吃惊,没想到曾经的“学霸”过得这么清苦。

哪句话让你突然沉默了很久?她说:人怎么可以“废物”到这种程度

多年不见,彼此生分了很多,他把我们迎进屋,也不是很高兴的样子。一个比较老旧的院子里,三间旧屋,院子里种着一些辣椒、西红柿等蔬菜,西边草棚里还养着几头羊。

坐下来喝水,他变得很木讷,很少说话,坐着聊了一会,我们了解到他结过婚,后来就离婚了,有个孩子也没有跟他,他现在基本没有收入,就守着一点地过日子。

我们中午在他家里吃了一顿柴火饭就走了,路上女同学就觉得很可惜,叹息说:人怎么可以“废物”到这种程度……

想起从前那个风华正茂、成绩良好、前途无量的少年,现在是一点都对不上号了。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曾经的他跟现在的他已经是两个人了。

听到她的叹息我就觉得很闷,分开后心里也是不痛快,于是想了很久。

想不明白,我就问了AI。

系统失效的恶性循环、意义框架崩塌和多巴胺陷阱的吞噬,AI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所谓“废物”状态,本质是人与环境系统的动态失衡。真正可怕的不是暂时停滞,而是陷入自我批判的泥潭。当你能客观观察这种状态背后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时,反而获得了破局的可能性。记住:树木冬季看似枯死,内部仍在默默积累能量。人类心智的韧性,往往超出我们当下的认知。

很正能量,也能自圆其说,可以拿来对应同学的处境,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于是我继续想,一直过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我突然就觉得找到了答案,可谓积思顿释,恍然大悟。

每个人迟早都会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对此,我们应该或必须保持沉默和敬畏。

不忙,不随大流,就是失败吗?

在人类这个物种刚走出森林的时候,谁知道劳作、工作和成败等东西?大家都是为了果腹,一生不过是“进食、睡觉和繁衍”三件事而已。

哪怕是进入了21世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热闹了许多,人们也都在忙着自己所以为的“有价值的事情”,但如果从138亿年的宇宙史来看,他们的努力又有什么价值呢?

网上很多专家、导师都在讲道理,在迎合或推崇所谓的精英主义,好像只有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才是积极上进,要么努力赚钱,要么努力“提升自我”,甚至是去改变世界,总之社会已经给人们提供了足够多的意义感和目标、路径。

大家都在辛勤工作,如果突然出现一个异类,那无疑让人惊讶,感觉不合时宜,“这个人太无用、太失败了”。

可是,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对这个忙碌和喧嚣世界的主动对抗呢?

99.9%的人,归根结底都是普普通通的一生。

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认为自己才是对的,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是普通人。这里“普通人”的意思就是配角、小角色。

但最后大家都会势不可挡的沦为普通人:

小时候天真幼稚,长大后上学、工作,然后结婚,生儿育女,追逐名利,通过跟周围人的比较来寻找成就感或优越感,最后衰朽、死去。

只是在数十年中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如果中间还能有段衣食无忧的日子,培养点小爱好,笑声多一点,那都超过了大部分人。

现在如果我们注意看,就算那些比较有名的大咖,他们看起来很闪耀,道理一套一套的,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在时间面前,他们的道理和他们本人一样都成了最平庸的砂砾。

大浪淘沙,唯有极少数的人才能炼成真金。实际上,世界有大树也有小草,只要真实就是好的,怕就怕混淆了认识,做别的做不了,又不能成为自己。这才是悲剧。

0 阅读:0

静静聊人生

简介:情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