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是方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导演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段历史溯源。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一艘日本押运英国战俘的货轮里斯本丸,在海上被美国潜艇击沉后,近两千战俘们在日军屠杀式封锁中绝境求生,其中的三百多人被中国渔民救援的故事。
个人驱动的历史记录
以制片人身份被人熟知的方励,这次亲自执导了《里斯本丸沉没》,让“里斯本丸”号沉没的真相不再沉默。影片用一种理想主义的拍摄方式,执着地跟踪二战时期一段鲜为人知的悲剧,并企图以最全面的视角,重新厘清其中的复杂关系。进一步来说,《里斯本丸沉没》几乎抛弃了电影中最常见的娱乐属性,显示出记录现实、还原历史的人文姿态。能够做到这一切,和导演方励有着莫大的关系。强烈的介入现实的欲望,与浓郁的理想主义气质,促使方励往往着迷于那些不为人知却又意义重大的秘事。
在2014年拍摄《后会无期》时,韩寒将方励带到舟山辖下的东极岛。在那里,他们共同听说了“里斯本丸”的故事。韩寒写下歌词,“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而方励用接下来十年的时间,拍了一部电影。他带领团队,相继采用声呐、地球物理勘探法与无人测绘艇等工具方法,找到了“里斯本丸”的沉船位置。随后几年,变卖房产,方励多次赶赴他国,花重金登报张贴寻人启事,收集“里斯本丸”幸存者留下来的资料,寻访尚在人世的幸存者,或幸存者的亲人。方励将“里斯本丸”沉没前后的细节,全都串联到一起继而还原历史,体现战争残酷的同时,彰显人性的光辉和人们之间的互助的伟大。
人文关怀的历史叙述
《里斯本丸沉没》冷静而磅礴,内在情感奔涌。影片的旁白是由方励本人完成的,整部电影带着他鲜明的个人特质,从视角到讲述的节奏,电影的叙事架构非常清晰,从知道“里斯本丸”的故事,到决定发现这座沉船,通过高科技验证沉船的具体位置,到遇见越来越多与事件相关的人,打开历史的真相……
电影开端,方励带领大家看到了团队发现、证明的过程。确定了“里斯本丸”的具体沉没地之后,真正的故事才刚开始——关于人的故事,比船本身更为重要。整个电影采用了进行时似的真相揭秘方式。方励以历史探寻者、海洋科学家、电影导演三重身份启动拍摄行动,牵引着整个真相的追踪、溯源、揭秘的过程。影片的内容经纬纵横又千丝万缕,编织得极其细密。
在两个小时的影片里,有海洋沉船科考探秘,声纳追踪,有全世界范围内幸存者线索征集,顺藤摸蔓,打捞抢救历史文献外的更多真相,有家族创痛记忆口述,有道德困境哲学醒思,更是一场撼动人心的历史大悲剧。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沉浸式观影中,观众完全穿越回欲望撕扯、盘根错节的战争极端环境,目睹人性所有的挣扎、角力,是怎样极其克制又不动声色地被以本真面目展示出来。
多方视角的历史还原
在《里斯本丸沉没》中,方励以惊人的意志,通过报纸、电台、邮件等种种方式,找到众多英军战俘后人,对他们进行采访。由少数幸存者和更多士兵后代讲述的故事,将更为具体的战争直接“放映”到我们眼前。一位死难者家属,展示了他父亲始终保留的大哥的信件。二十几岁的大哥当年在“里斯本丸”的封闭船舱里,用大写字母写下简短的牵挂,也是最后的遗言。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嘱托5岁的弟弟要带好这个家,并始终爱他们的母亲……而这位弟弟(也就是受访者的父亲),后来一辈子都把信带在身边。一位英国士兵在香港驻守时,曾爱上一位中国女孩。
他们相约结婚,遭到女孩家人的反对。士兵在“里斯本丸”上知道自己将结束生命,他寄出的信过了很久很久才被那位女孩看到,而当女孩知晓爱人的信息时已是晚年,她这才知道士兵早在离开香港不久后就已丧生……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太多细节,在人们的讲述中都变成了“具体”的画面。无需演员演绎,仅仅看到真实的物件,我们就能被那穿透历史的情感打动。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里斯本丸沉没》不仅将镜头对准受难者,也把话筒递到了制造灾难的参与者面前。我们听到了美军启动鱼雷的机械师的录音,听到了他抱憾终生的痛苦;也听到了日军后代对屠杀的抱歉,在他们对战犯父亲的描述里,看到了一场战争对所有个体的“屠杀”。
《里斯本丸沉没》的价值不只是一部电影,它在历史上填补了一个空白,历史永远留下来了。它适逢其时地诞生,不仅隔着历史的长河质问战争的残暴,更是在试图挖掘生命图存之间绝对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