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时,敌方的一切都成为了憎恨的对象,尤其是敌方所使用的武器,更是成为了必须首先击败的目标。然而,对于在前线拼命战斗的士兵来说,如果敌方的武器比自己方的好,那么这些武器就会成为他们羡慕的对象。因此,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这些武器,并要求当局提供同等水平的对抗武器。
苏联在遭受德国突击炮的重创后,模仿制造出了SU-122自行火炮,虽然其性能并不尽如人意,但它却为后续苏联自行火炮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将火炮安装在车辆上使用,比用车辆牵引火炮要有效得多,因此自行火炮的出现是必然的。随着运输手段的发展,在战间期,人们对于自行火炮进行了各种尝试,苏联也不例外。当时,由于概念尚未完全明确,苏联的装甲总局和炮兵总局分别进行了独立的研究。装甲总局研究的是火力增强型坦克(AT)的概念,而炮兵总局研究的则是真正的自行火炮(SU)。
由于双方的研究方向不同,虽然并非竞争关系,但巧合的是,他们都以当时主力的T-26坦克底盘和76.2毫米炮为基础进行研究。然而,装甲总局的尝试最终以AT-1的失败而告终,炮兵总局的开发方案虽然研究了多种不同口径主炮的变型,但未能引起当局的兴趣。1937年开始的大清洗,使得主张机动作战的人被一网打尽,这也是原因之一。
最终,这种研究中断的后果很快就显现了出来。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军队如同溶解的糖一样迅速崩溃。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苏联军队在机动作战能力上落后于德国军队。面对使用多种装甲装备的德国军队,苏联军队此前忽视的自行火炮的实用性突然变得极为突出。
特别是德国的突击炮(在四号突击炮出现后,三号突击炮被重新命名),给苏联军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在去掉炮塔的三号坦克底盘上安装大口径火炮的突击炮,不仅车身低矮,而且在战斗室上部也安装了装甲,因此具有良好的防护能力,其火力也比三号坦克更强。
苏联军队虽然遭受了突击炮的重创,但也只能羡慕不已。1942年10月,炮兵总局开始着手开发一种具有类似性能和任务的装甲装备,目标是在T-34-76坦克底盘上安装苏联军队标准的122毫米M-30榴弹炮。
以火炮口径为基准,该装备被命名为SU-122,这种命名方式也适用于后续出现的型号。当时苏联急需装备,因此在没有进行太多改进的情况下,将两件已经验证性能的装备简单地结合起来,迅速完成了开发。然而,与乐观地认为该装备能够充分发挥性能的预期相反,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导致在前线使用时困难重重。
虽然主炮强大到足以击毁虎式坦克,但在需要时却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性能。尽管在曲射和直射能力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以满足装甲战的需求,但在精度和射速方面都存在问题。因此,与德国的突击炮不同,SU-122最终只被用作简单的自行火炮。从1943年开始,它迅速被后续型号所取代,并逐渐被淘汰。
特点
SU-122的外观就给人一种匆忙制造的感觉。正如开发过程中提到的,为了尽快且廉价地获得装备,SU-122简单地将去掉炮塔的T-34坦克底盘与去掉炮架的M-30榴弹炮结合在一起。由于在驾驶座附近制造战斗室时空间不足,主炮不得不向前移动。因此,尽管M-30的炮管较短,SU-122的炮盾仍然呈现出异常突出的形状,这使得平衡变得困难。
这导致了防护能力和机动性的问题,并且由于仰角的限制,曲射变得困难。由于瞄准设备性能不足,直射能力也未能达到预期。SU-122既无法像三号突击炮那样进行装甲战,也无法像野战火炮那样在后方提供火力支援。原本期望它能成为火力增强的T-34,但最终却只是一款能够移动的、降级版的M-30。
另一方面,与SU-122同时开发的SU-152在前线获得了良好的评价。SU-152是在KV-1坦克底盘上安装152毫米ML-20S榴弹炮,除了底盘和主炮不同外,开发方式与SU-122相同。然而,结果却截然相反。经过审查,发现T-34底盘太小,无法充分发挥M-30的性能。此后,苏联在安装122毫米以上主炮的装甲车辆底盘中排除了T-34。
运用现状
SU-122于1942年12月开始量产,共生产了638辆。考虑到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前战后在装甲装备领域的惊人产量,这个数字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尽管苏联军队不太重视人员伤亡,但由于SU-122的性能未能达到预期,因此没有贸然将其投入前线。因此,它在6个月后就停产了。
尽管如此,由于其火力强大,SU-122主要用于与步兵协同作战,执行阵地攻击等任务。事实上,无炮塔结构是由于时代背景而出现的一种特殊设计。尽管SU-12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被淘汰,但苏联与德国一样,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无炮塔装甲装备。SU-122的开发和运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后续型号的出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变形及衍生型
SU-122:量产型。
SU-122M:安装D-11榴弹炮的型号。开发取消。
SU-122-III:提议在SU-85底盘上安装D-6榴弹炮的型号。开发取消。
综上所述,SU-122自行火炮作为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种尝试,虽然在性能和运用上存在诸多不足,未能在战场上发挥出预期的作用,但其开发和运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苏联后续自行火炮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