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名镇③卧龙区石桥镇:中国月季之乡

南阳日报梅溪视频 2024-09-27 17:10:16

石桥镇位于卧龙区北郊,距市中心20公里,是中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故里。因其扼宛洛古道要塞,东临白河,水路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商贸重镇,是南阳四大名镇之一,素有“银石桥”之称。近年来,石桥镇着力发展月季花卉蔬菜产业,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长足发展,先后荣获“中国月季之乡”“中州名镇”“市级重点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四星级小城镇”等美誉。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石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物荟萃、风景秀丽,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石桥镇古称西鄂县,是黄帝儿子姞姓后裔鄂部落故地,夏、商、周鄂侯国中心。东汉“科圣”张衡,东汉开国大将陈俊、朱佑,蜀郡太守王子稚、张堪,晋代秘书监演字彦将,御史中丞张辅,唐肃宗张皇后,北齐大将张保洛等历史名人皆出于此。这里还是东周周景王王子姬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后的定居之地。

西鄂县是中国历史上自西汉至北周时期在南阳境域内设置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前后延续700余年,其故地在今卧龙区石桥镇一带。西鄂县所在地区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晚期,黄帝儿子姞姓后裔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颇具声望和实力。但因直言劝谏被纣王杀害,鄂族后裔为避祸而南迁,在今石桥镇一带建立了鄂国,并延续至春秋早期。春秋时,这里为楚国属地,战国后期为秦所据。

石桥镇扼宛洛古道要塞,东临白河,水陆交通便利,白河水运北端始于此,南下可达襄阳,在距今1400多年前已形成繁华集镇,伏牛山区的土特产多由此南运,湖广地区的杂货也于此登陆北运,故为宛北货物集散地。据光绪年间《新修南阳县志》云:“盖县北诸镇,莫大于石桥,宋南阳六镇之一也。郭宣道尝居焉。北道三鸦通汝洛,南循洱、淯,乘涨之郡,瞬息可至,绾毂水陆,号为繁富。”鼎盛时期,镇内居住及流动人口多达10余万,可谓是四方陆路,车如流水,骡马相连;白麦河道,船似游龙,帆樯林立;百家商号,生意兴隆,人流不断,全国十六省的商人在此聚集经商,因此在南阳古代四大名镇中,石桥素有“银石桥”之美誉。

石桥镇是各种思想、宗教的会聚地,南有清真寺、老君庙和阎王庙,北有火神庙和山陕会馆,东有鄂城寺、文昌庙、奶奶庙和祖师庙。自古沿袭的各类庙会此起彼伏,推动着石桥古镇的对外交流,演绎着张衡故里的和谐发展,传承着古老文化的嬗变升华。繁华古镇的彭家大院,坐落着著名的田汉茶社,各类民间艺术在此融汇交流和发扬光大。石桥方言、民俗、风趣幽默的歇后语、大调曲、舞狮、大小锣鼓、王蟒撵刘秀、龙窝的传说、金钥匙的传说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散落在民间的珍珠,令人回味悠长,石桥古镇因此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雅号享誉四方。

名镇名寺 名花飘香

鄂城寺塔

近年来,石桥镇周围发掘了不少古墓,出土了不少文物。如金马庄的关中侯金印,镇东门出土的婆金奁和一批价值较高的画像石曾东渡日本进行展览。古槐、鄂城寺、张平子读书台、宋代石狮等一批名胜古迹也闻名遐迩。

鄂城寺位于石桥镇南小石桥村北隅,南距市区20公里,北距镇中心2公里,该寺始建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曾为豫西南地区著名佛教寺庙之一。由于该寺所在地在汉代属西鄂县辖境,寺西北2公里处为西鄂城故址,因而该寺被称为鄂城寺。

历史上,鄂城寺曾规模宏阔,祠宇壮丽,庙貌巍峨,松柏葱茏。鄂城寺塔始建于隋,当地居民又称之为“隋塔”。宋元符年间,鄂城寺塔重建,即保存至今的七层仿楼阁式砖塔。元末,中原地区战事不断,除鄂城寺塔外,寺内的其他建筑皆毁于战火之中。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寺僧了隆的主持下,鄂城寺重建。清代,寺内建筑多次重修,特别是在同治七年和光绪二十九年的两次修缮活动中,重修了水露殿、中佛殿、大佛殿、伽蓝殿、达摩殿,火神、药王、牛王诸殿以及山门、玉璧、两厢大门和角门,兼金塑关帝、牛王、药王神像,使鄂城寺盛景再现,也得到了有效保护。今天,寺内所遗存的大部分建筑,皆为这两次修建而成。

如今,寺内已无佛事活动,但鄂城寺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1963年6月20日,鄂城寺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鄂城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石桥镇新形成的月季品牌也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石桥月季以其奇异的花香、独特的造型和夺目的艳丽占据着国内80%的市场,石桥镇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月季种苗基地,月季种苗远销德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石桥镇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月季之乡”。如今,月季已经成为石桥镇的支柱产业,这里的月季不仅花色繁多,而且品种齐全,令人目不暇接。(全媒体记者 马苏 整理)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