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气祥云生福地,新风古韵著华章
——许怀《怀化赋》赏析
文:怀化市郡永实验学校杨旭玉
近日,许怀发表了《怀化赋》,其文辞之华丽,其义理之精深,其结构之谨严,使怀化文人啧啧称奇。怀化是一片福地,交通区位优势极为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极为丰富。新世纪初,民间文学爱好者发起过“百城赋”活动,诚一时雅事。在许怀以前,已有多位文人墨客写过《怀化赋》,以表达对这片沃土的深情礼赞。如杨清博、李波、王一丁、王万荣、赵俊辉等。但上述几篇辞赋,无论是在辞藻押韵方面,还是在文化溯源领域,抑或是在政治站位角度,均稍逊于许怀这篇辞赋。佳篇共赏,丽句同吟,让我们一起感受许怀《怀化赋》带给我们的艺术大美。
辞藻华美,音韵铿锵,读来朗朗上口。这篇赋体文章的正文一共分为五段,每一段都押平水韵中的某个韵部。如第一段押“下平十一尤”韵部;第二、三、四段押“下平七阳”韵部;第五段押“上平四支”韵部。以“平水韵”押韵,使整篇文章古风浓郁,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大手笔不能为也。押韵带来的艺术效果,便是朗诵时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古人用“金声玉振”来形容优美的文章,可见,声调和音律是衡量美文的一个重要标准,更何况是本就要求押韵的赋体文,要更注重音韵的合理使用。辞赋结尾那首七绝,押的是新韵,颇有画龙点睛之艺术匠心。
语言典雅,对仗工整,句式错落有致。拜读全文,在语言运用方面,给人最深的印象即是全文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如第一段的“泱泱”“晔晔”“洋洋”“赫赫”“翩翩”等,叠词的运用,同样使得文辞流畅,读来有沛然不可遏止之感。另外,遣词造句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如“泱泱故郡”对“晔晔新城”;“巍巍荡荡”对“浩浩汤汤”;“恍惚兮若诗梦之回响”对“飘摇兮若太虚之徜徉”,营造出严整绮丽的艺术境界。句式错落有致,语言萧散自由。如“屈子行吟,宿辰阳,入溆浦,怅盘桓以求索,意慷慨而自昂”,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的诗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概览风物,回溯历史,彰显文化特色。怀化这片福地,历史悠久,人文深厚,风景旖旎,潜力无限。这些令怀化人无比自豪的地域特色,都在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如第二段开头写道:“天地垂青,禀楚山之华玉,润五溪之波澜,异脂粉之浮艳,罗万千之气象”,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将怀化的风景胜况概括了出来。其后写雪峰,写沅江,写春梦芳菲、夏鸣蝉唱,书秋晴鹤翥、冬飘白雪,如是美景,无一不令人心驰神往。文中还写到了屈原、李白、王昌龄等古圣先贤,也写到了向警予、粟裕、袁隆平等当代精英,他们或是土生土长的怀化人,或是在怀化长期工作的豪杰,都是怀化的骄傲,是怀化锃亮的名片。
高歌故园,汩荡游子,孕育乡土情怀。文章洋溢着深郁的乡土情思,呼唤着远在外地的游子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如第五段的“登高骋目,怀景怀乡山碧碧;把酒临风,斯土斯民水依依。振振君子,谁与休戚?素履以往,无问东西。”从五溪岸畔走出去的怀化儿女,秉承着“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优秀品质,在打拼出事业王国的同时,一定不会忽视雪峰山月的柔和,沅江小舟的轻逸,因为那是根,那是魂。“振振”,典出《诗经·周南·螽斯》,一句“谁与休戚”,让人泪目。仿佛一位慈母,倚门期盼游子回乡;而“素履以往,无问东西”,又是这位慈母对远行游子的诚挚祝福。
展望未来,与时俱进,激发昂扬斗志。第一段写道:“衢通海江,赫赫家国枢纽”,写出了怀化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区位作用。目前,怀化国际陆港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全省战略,待其建成以后,怀化必将成为湘鄂赣三省东盟货物集结中心,是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向全世界敞开的又一“门户”。 这一句与第五段的“陆港繁华,执欧亚东盟之商机”相互对应,为市民擘画出怀化未来发展的锦绣蓝图。第五段还写道:“夫旧邦新命,焕乎美乎,驾长舟以破浪,乘骐骥而千里”,“旧邦新命”典出《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怀化人民驾长风破碧浪,必将建设更加美丽的五溪家园。拜读完全文,我亦心潮澎湃,填一首《沁园春》,以纪情衷。
《沁园春·拜读许怀<怀化赋>有感》
虎踞龙盘,古驿雄关,大美鹤州。
念云开气爽,雪峰雁唳,龙吟㵲水,万里高秋。
新晃牛肥,芷江鸭嫩,橘柚宜人为客留。
农家乐,看金黄稻子,香满田畴。
人文共竞风流。
继贤哲、齐民德业修。
想忠贞屈子,儃徊溆浦,江宁王氏,笔力苍遒。
裕后光前,群星璀璨,励我编书上下求。
君当见,庆春铺绵绣,誉满寰球。
朋友,许怀《怀化赋》集萃如此大美,怎可不赶紧拜读涵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bfda9753e74bdad1d09ab9723bad9a8.jpg)
作者简介:杨旭玉,湖南怀化人,热爱古诗词,喜欢写作。曾获2013年江西南昌“爱心杯”全国征联一等奖、2013年山西黎侯古城全国征联优秀奖;辅导学生参加第二届全球华人好家风征文大赛获一等奖。参与编写《古文读本》,出版专著《湘土文心——高中语文老师下水文集锦》、诗词集《湘土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