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信息交流迅速,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却是越来越淡薄。如果某人具有诚实、正直、善良、守信、谨言、慎行等优良传统美德,就会被大部分民众认为是老实人。
但是,随着社会风气中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加重,群众欲望的不断加深,“老实人”这个词语,反而具有了对个人的嘲讽意味。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当老实人,那么,什么样的家庭会培养出老实人呢?
一、家长时刻提醒孩子要听话懂事部分家长本身就是老实人,因此,总是教育孩子老实。家长每天嘴上说要孩子老实,父母自己行为也很老实。言传身教的时刻提醒,让孩子逐渐老实。
或者父母语言不注意,天天让孩子听话、懂事。但是父母让孩子听话,却又没说明白,听谁的话?社会上,谁的话,都能听吗?如果想让孩子听父母的话,可以语言上说明白,让孩子听爸爸的话。语言上要具体,要孩子明白,只要听爸爸的话就好,不是谁的话都听。否则,孩子在社会上,受小时候父母听话教育的影响,容易谁的话都听,结果,吃亏、受辱、压抑,不懂拒绝,在所难免。
二、家庭不给孩子独立自主选择的权利家庭父母如果非常强势,不让孩子独立做出选择,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自然独立能力差,缺乏思考能力,没有主见,总是喜欢听别人的命令行事,自然就变得老实,也就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父母个人主观上的强势控制,造成孩子不敢反抗,想不到反抗,时间长了,自然被迫成为老实人。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原因,等孩子长大后,反而抱怨孩子没有主见。因此,孩子身上所有的问题,其实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三、自卑情绪导致的性格老实部分家长对孩子采取打压批评式教育方法,生活学习中经常指责孩子,让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孩子长大后,自然在生活中畏首畏尾,啥也不敢做,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表现出老实的样子,被迫成了老实人。
比如,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贫穷,父母认为这是缺点,经常告诉孩子家里穷,又把贫穷的自卑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成长过程中,模仿父母自卑又老实行为,自然变得老实。
四、传统道德观念较重的家庭父母如果注重品德教育,就会向孩子言传身教诚实、正直、守信、善良、谨言、慎行等优良传统美德。孩子养成这些习惯后,长大后的日常生活中严格自律,自然成为老实人。
比如家长通过讲述传统美德相关的故事,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言语教导,行为上,以身作则,让孩子在这种言传身教的氛围中,遵守传统道德,逐渐养成老实的性格。
如果家庭成员把家庭荣誉和声誉看得很重,认为自己的行为代表家庭的形象,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以及家庭成员遵守传统美德,时间长了,养成习惯。孩子从小就会被教导成一个品行端正、让人信赖的人,也能避免孩子的个人行为,给家庭带来耻辱或者灾难。
五、具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在一些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中,宗教教义往往包含着劝人向善、诚实守信等等正向价值观。比如,信奉基督教家庭中,需要经常诵读《圣经》。这本书中,就有文字要求信徒诚实,不说谎。佛教家庭中,日常诵读经文中也强调,不可妄语,不可说谎等等。
孩子在这种要求诚实守信的宗教氛围熏陶下,容易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从而在民众看来,表现得比较老实。
社会上许多群众,认为老实人不好,老实人吃亏受苦,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老实人。那么 ,您就需要首先注意,不要将自己的家庭生活,过成上述内容中描述的样子!
想知更多信息,加个关注!谢谢。笔芯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