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固定式”的购物习惯,也即是网购时喜欢盯着固定的平台消费。最近上网一看,发现这种习惯还不少人都有,比如有网友就提到“这说的就是我,生活百货就盯着天猫、家电数码就盯着京东、衣服鞋子则基本盯着唯品会”。
但很奇怪的是,不少人这种习惯在当前竟然悄悄开始发生变化。比如说网友提到的家电数码上京东,这一点确实是这样,京东这一平台过去在很多人眼里简直就是3C数码代名词,但现在情况就出现了变化。
网友中开始有了上京东买粮油的,“以前都是京东买大小家电,淘宝买其他,但现在京东又加了条买粮油”;有了上京东买零食的,“买衣服唯品会,家电京东,零食京东,着急的京东”。
甚至还有买所有日用品的:“家里用的一切,京东有的都在京东购买,日常喝的啤酒、国产的大米 ……生活必需品屯的多价格还便宜,清风餐巾纸 150抽原木系列的,折合价格1.9元每包……”
再比如唯品会,正如网友所言,很多人的习惯是上这家平台买衣服鞋子,但如今,这一固定式消费也“松动”了。比如这个“618”,竟然就有大批年轻人涌进唯品会卖爆了家电。
这绝非空穴来风,前不久人民日报发布618消费趋势分析,就点赞了唯品会上一众小家电销量,并称其为消费亮点。另外网友们的话也进一步暴露了“真相”。
“618在唯品会买的洗衣机,600多太好用了,送到家”“唯品会的服务好,价格也不错,618不到一千买了个洗碗机,真的可以”“笑死,618啥都没买,光买智能家电了,在唯品会配了一整套小米智能家居,从空调到扫地机到洗碗机,真的,做家务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做家务的”……
无论是京东还是唯品会,可以看到人们的消费习惯确实是出现了很大转变。但其实不足为怪,以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固定式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买东西更多的关心渠道,但现在理性务实之风在消费者中越刮越猛,大家买东西则开始更多的看重商品本身和消费本身。
从另一个角度看,近年来京东和唯品会等电商不断升级,努力补齐自己的短板,更多地以人为本,在商品品类和服务质量上苦下功夫,均打造了自己的优势、长处,从而建立了新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