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德淇
(作者孔德淇,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道办事处一则招聘公告引发轩然大波。该街道以“工作强度大、需夜间作业”为由,将环卫工岗位的年龄限制设定为35周岁以下,仅对持有驾照者放宽至40岁。尽管街道办随后承认“条件设置不合理”并承诺整改,但这场争议暴露出一个深刻的命题:当“35岁门槛”从互联网大厂蔓延至环卫工这类基础岗位,社会究竟在以怎样的标准定义劳动者的价值?

街道办的做法乍看之下存在一定“合理性”,环卫工作中的搬运垃圾以及夜间作业等任务,对体能有着较高要求,年轻人在体力和精力方面更具天然优势。但这种逻辑背后,隐藏着对劳动者能力的简单化判定,本质是用一刀切的懒政思维替代对个体能力的科学评估,既忽视了劳动者的多样性,也暴露了管理思维的机械化。
这场争议之所以刺痛公众神经,还在于其触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职场“35岁门槛”的泛化与失控。从程序员到教师,从企业高管到外卖员,年龄焦虑早已渗透至各个行业。而今,连技术门槛较低的环卫工岗位也竖起年龄高墙,无异于向社会传递一个危险信号:35岁不仅是职场竞争力的分水岭,甚至可能成为“无用之人”的标签。这种价值观的蔓延,不仅剥夺了中年群体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更将整个社会推向“青春崇拜”的极端。当体力劳动岗位都要以年龄筛选人才时,那些因产业转型、技术更迭被迫转行的中年人,将难以找到容身之所。长此以往,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受到严重冲击,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也会面临巨大挑战 。
应该看到,这种年龄歧视与劳动法的公平原则背道而驰。《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用人单位不得实施就业歧视。环卫工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其招聘理应体现公平性与包容性。街道办作为基层治理主体,本应是维护社会公正的示范者,却在招聘中设置不合理门槛,不仅损害政府公信力,更可能助长企业效仿,形成系统性歧视的恶性循环。
街道办的迅速整改值得肯定,但一次纠偏远不足以根治顽疾。从“35岁现象”到“环卫工年龄门”,这些事件共同折射出一个结构性矛盾:在人口红利消退、老龄化加速的今天,社会亟需建立起与年龄多样性相匹配的就业生态。企业追求“性价比”的短视思维、管理者对“年轻即高效”的刻板认知、法律执行中的模糊地带,共同构成了年龄歧视的温床。
环卫工招聘争议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公众对公平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打破这一困局,需要制度、文化、技术层面的协同变革。劳动监察部门须对招聘中的年龄限制加强审查,明确“合理差别”与“不当歧视”的界限;用人单位应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估体系,用岗位适配性取代年龄一刀切;而公众亦需摒弃“年龄决定价值”的偏见,认识到不同年龄层劳动者对社会运转的多元贡献。
一个文明的社会,不该让劳动者在35岁时就感受到“被淘汰”的寒意。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从来不是将多少人拦在门槛之外,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找到人生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