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美国的海军准将佩里带领东印度舰队于1853年6月3日穿越日本江户湾,为了开辟太平洋航线的经济利益,美国率先打破了日本长达两百余年的封闭状态。然而,这次挑战日本大门的背后却藏着理想主义的外交理念。美国当时怀揣着帮助其他民族获取独立或国家实现文明开化的热情,认为通过此行,可以让“东洋异教国”和“西洋基督教国”建立紧密联系,为两国带来巨大的益处。于是,在这个使命中,美国免费提供了一艘名为博哈顿号的军舰,成为整个使节团的交通工具。
博哈顿号于1852年9月3日由诺福克海军造船厂建成,是一艘外明轮蒸汽动力加三桅木制炮舰。舰长76米,吃水深8米,排水量3865吨,装备有9门舰炮。这艘舰船成为了1858年《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签字的见证,而舰上的星条旗则被保存在美国博物馆中,见证了时光的流转。
同时,作为协议的一部分,日本派遣了咸临丸作为护航。咸临丸作为在“黑船来航”事件后不久由荷兰订购的两艘蒸汽船之一,其具体数据至今仍有众说纷纭。监察使小栗忠顺整理的《海军历史》、《日本近世造船史》中甚至将这方面的信息空白。然而,通过20世纪70年代从鹿特丹的皇家海事博物馆找到的图纸资料,学者估算咸临丸的排水量应在600-650吨之间。相比博哈顿号,咸临丸规模显然较小,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咸临丸在横渡大洋的途中遇到锅炉故障,虽在美国进行了修理,但只修至大体上能开的程度,然后即便带着使节团返回日本。然而,咸临丸在幕府海军中的服役时间并不长,船体老化、故障频发,加之幕府财政无力对其进行大修,最终停泊在浦贺港无所作为。随着幕府倒台,榎本武扬曾试图将咸临丸编入北方联邦海军舰队,但舰途中遭遇风暴,被新政府军攻击,大部分船员死亡。战后,咸临丸成为北海道开拓用运输船,但在途中遭遇暴风,撞上礁石而沉没。这段历史表明,日本幕末时期的海军实力极为薄弱,无法想象有一天能够与西方列强一较高下,最终走向了灭亡的结局。
这一系列事件中,美国为太平洋航线的经济利益而率先挑战日本的封闭状态,但他们并非只追求经济上的收益。理想主义的外交理念在当时也占有一席之地,希望通过开展外交关系,促使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建立联系,实现共赢。然而,日本幕府时期的海军实力相较西方列强仍显得十分孱弱,使节团的派遣和所用的咸临丸也显得力不从心。这段历史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东西文化碰撞的时刻,既有经济动因,也有理念上的追求,同时也显露了当时幕末日本在海军技术和力量上的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