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孝公:破旧局推变法,铸秦国崛起之基

笑眼杂谈 2025-03-27 18:13:26

继位临困境,孝公图自强

今天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秦国那位了不起的君主 —— 秦孝公。说起秦孝公,那可真是在秦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要知道,在他接手秦国的时候,秦国的处境那叫一个艰难。

 

战国初期,那可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各国之间纷争不断。秦国偏居在西边的角落里,跟东边那些国家比起来,经济相当落后。人家山东六国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老百姓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秦国大片土地都还没怎么开发,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百姓们勉强能填饱肚子。军事力量上,秦国也远远比不上山东六国。六国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打起仗来威风凛凛。秦国军队则武器落后,士兵待遇不好,战斗力差了一大截。

而且,秦国国内的情况也乱得很。旧贵族势力大得能遮天,这些贵族们世世代代享受着特权,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他们根本不把国家的发展放在心上,只知道吃喝玩乐,贪污腐败。朝堂之上,也被这些旧贵族把控着,政治黑暗得不行。老百姓们日子过得苦不堪言,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到处都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秦孝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登上了王位。他刚一继位,看着秦国这副破败的景象,心里别提多着急了,就像有一把火在烧一样。他深知,如果不做出改变,秦国迟早要被其他国家吞并。于是,秦孝公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秦国强大起来,在这乱世之中站稳脚跟。

求贤布诏令,商鞅入秦廷

在秦孝公的诸多事迹里,最关键的,肯定得是他和商鞅的相遇,以及那场彻底改变秦国命运的变法。秦孝公心里明白,要想让秦国崛起,光靠自己可不行,得有大才相助。于是,他颁布了一道求贤令,这道求贤令可不得了,就像是一颗重磅炸弹,在当时的天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秦孝公在求贤令里说,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你有真本事,能让秦国强大起来,他一定重用,给你高官厚禄,让你施展自己的才华。

商鞅,原本是卫国人,他从小就喜欢研究法家学说,对治理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听说了秦孝公的求贤令后,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就怀揣着自己的治国方略,千里迢迢地来到了秦国。商鞅一开始是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去求见秦孝公的。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商鞅想试探一下秦孝公的想法,就跟他大谈帝道。这帝道讲的都是远古时期那些圣明君主,如何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让百姓们自觉地遵守规矩,达到天下大治的境界。可商鞅讲了半天,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一点兴趣都没有。等商鞅走了以后,秦孝公气得把景监叫过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说景监找来的人讲的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话,根本不能让秦国强大起来。景监被骂得狗血淋头,心里委屈得很,但又不敢吭声。

过了几天,商鞅又通过景监求见秦孝公。这次,商鞅觉得上次可能是自己没找对方向,就跟秦孝公讲王道。王道主张以仁义道德为基础,通过教化百姓来治理国家,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可秦孝公听了以后,还是觉得不满意,虽然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打瞌睡,但脸上的表情明显很冷淡。商鞅一看,心里就明白了,这王道也不是秦孝公想要的。

直到第三次,商鞅经过前两次的试探,终于摸清了秦孝公的心思。他知道,秦孝公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让秦国在短时间内强大起来,在这乱世之中称霸。于是,商鞅这次给秦孝公阐述霸道之术。这霸道之术主张通过严刑峻法、奖励耕战等手段,快速提升国家的实力。商鞅这一讲,可算是说到了秦孝公的心坎里。秦孝公一听,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两人越聊越投机,促膝长谈了好几天,秦孝公越听越兴奋,他觉得商鞅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大才,是老天爷派来拯救秦国的。

立木以取信,首变启新程

在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下,商鞅开始了第一次变法。可变法哪有那么容易,一开始就遇到了大难题。当时秦国社会非常混乱,老百姓们对国家根本就不信任。以前那些官员们只知道压榨百姓,从来没为老百姓做过什么好事,老百姓怎么可能相信官府会突然变好呢?商鞅也知道,要想变法成功,首先得让老百姓相信官府说话算话。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那就是 “立木为信”。

商鞅让人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然后当众下令,说谁要是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马上就赏十金。这一下,整个集市都炸开了锅。老百姓们都在下面议论纷纷,都觉得这事儿太离谱了,天底下哪有这么容易就能拿到赏钱的好事儿啊。大家都站在那儿观望,谁也不敢去。商鞅一看这情况,知道老百姓们还是不相信,于是他一咬牙,把赏金加到了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个胆子大的人站了出来,扛起木头就往北门走。到了北门,商鞅当场就把五十金赏给了他。这一下,整个秦国都轰动了,老百姓们这下都相信商鞅说话算数了。

老百姓的信任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开始正式推行变法了。变法的内容很多,首先是实行什伍连坐法。这个什伍连坐法就是把老百姓按照五家一伍、十家一什的方式编制起来。一家要是犯了法,其余九家都得举报,如果不举报,那就一块儿受罚。比如说,有一家人偷偷地藏了一个逃犯,这家人没去官府告发,结果被邻居发现了,邻居要是不举报,那这十家都得跟着遭殃。这办法一实行,秦国社会的治安一下子就好了起来。以前那些小偷小摸、违法乱纪的事儿都少了很多,因为大家都互相盯着呢,谁也不敢轻易犯法。

还有奖励耕织政策,这可极大地激发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商鞅规定,只要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就能免除劳役。在古代,劳役可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要是能免除劳役,那可太好了。所以,老百姓们都拼命地种地织布,希望能多生产一些,好免除劳役。可要是因为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都得被罚去给官府当奴婢。这一下,那些游手好闲的人也不敢再偷懒了,都老老实实地去干活。

在奖励军功方面,商鞅制定了二十等爵制。这个制度是按照士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有了爵位,好处可多了,能得到相应的土地、房屋,还能使唤奴婢。比如说,你在战场上杀了一个敌人,立了战功,就能得到一级爵位,有了一级爵位,就能得到一块土地,还能住上更好的房子。要是你立的战功多,爵位高,那享受的待遇就更好了。这一下,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蹭蹭地往上涨,士兵们上了战场,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拼了命地往前冲,就为了多杀几个敌人,挣个爵位回来。

变法遭阻碍,铁腕破难关

可变法可不是一帆风顺的,旧贵族们一个个都跳出来反对。这些旧贵族平日里养尊处优,靠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那点家底,享受着各种特权。变法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哪能愿意啊。比如说,变法规定废除世袭制度,贵族们的子孙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靠着祖宗的荫庇,不劳而获地享受特权了。他们得靠自己的本事,要么去种地,要么去打仗,立了功才能得到相应的待遇。这可把旧贵族们气得不行,他们纷纷跑到秦孝公面前,哭诉变法的坏处,希望秦孝公能废除变法。

就连太子驷也触犯了新法。这可把商鞅给难住了。商鞅心里清楚,要是不处理太子这事儿,变法就彻底没公信力了,以后还怎么推行下去呢?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直接对他施以刑罚。想来想去,商鞅一狠心,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是因为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不能受罚,那就把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 这一招可太狠了,公子虔是秦国的贵族,平时高高在上,这下被商鞅治了罪,心里那叫一个恨。公孙贾被脸上刺字,这是一种非常耻辱的刑罚,他也觉得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但这一下,旧贵族们都老实了,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反对变法了,变法这才得以继续推行下去。

二次推变革,秦国展新颜

随着第一次变法的成效慢慢显现出来,秦国逐渐有了起色,经济开始发展,军队也更有战斗力了。公元前 350 年,商鞅又开启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更是下了猛药,直接废井田、开阡陌。以前秦国实行的井田制,土地都是公家的,不能买卖。而且井田之间都有界限,把土地分割得一块一块的,不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这下可好,商鞅把井田的界限都给打破了,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了。这一改变,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们种地的积极性更高了,都想着多开垦点地,多挣点钱。有些有头脑的农民,还开始搞起了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养起了家畜,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同时,商鞅还推行县制,把秦国划分为好多县,每个县都由国君直接任命县令等官员。以前秦国的地方管理非常混乱,各个地方的贵族们都有自己的势力,他们不听中央的指挥,各自为政。推行县制以后,中央的权力大大加强了,国君可以直接管理到每一个县,地方上的势力再也不能瞎折腾了。而且,县令等官员都是经过选拔任命的,他们有能力,有责任心,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另外,商鞅还统一了度量衡。以前秦国各地的度量标准都不一样,买卖东西、交税特别不方便。比如说,在这个地方,一斤是这么重,到了另一个地方,一斤又变成了另一个重量,这让老百姓们怎么买卖东西啊?统一度量衡以后,全国都有了统一的标准,不管你在秦国的哪个地方,一斤就是一斤,一尺就是一尺。这样一来,经济交流变得更加便捷,秦国的商业也开始繁荣起来,各地的物资可以自由流通,老百姓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河西战告捷,秦国威名扬

在秦孝公和商鞅的齐心协力下,秦国的国力一天比一天强。公元前 340 年,秦国迎来了一场关键之战 —— 收复河西之战。河西之地,那可是秦国的一块心病啊。以前,魏国强大的时候,把河西之地给占了。秦国一直想把河西之地收回来,可就是打不过魏国。这次,商鞅亲自率军去攻打魏国。商鞅知道魏军的主将公子卬和自己以前是老相识,就动起了心思。他派人给公子卬送了一封信,信里说:“我当初和公子相处得那叫一个愉快,可如今咱俩却成了敌对双方的将领,我实在不忍心互相攻杀。咱们不如见个面,订立个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的百姓都能过上太平日子。” 公子卬这人也是个实诚人,一看商鞅这么说,就信以为真了,真的跑去赴会了。

公子卬带着一队人马,高高兴兴地去了会盟之地。他还想着,这次和商鞅见个面,喝喝酒,把事情解决了,也算是立了一大功。可他万万没想到,商鞅早就设下了伏兵。等公子卬一到,商鞅一声令下,伏兵四起,一下子就把公子卬给包围了。公子卬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可已经来不及了,他被商鞅轻松擒获。魏军没了主将,一下子就乱了套,士兵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秦军趁机发起进攻,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窜。

魏惠王听说魏军大败,公子卬被擒,吓得不轻。他知道秦国这次是动真格的了,要是不割地求和,秦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没办法,魏惠王只能割让河西部分土地给秦国。这一战,可让秦国扬眉吐气了一回。以前被山东六国看不起,觉得秦国就是个弱国,这下可让他们知道秦国的厉害了。其他诸侯国也都对秦国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瞧秦国了。

操劳身先逝,功绩永流传

然而,长期的操劳让秦孝公的身体越来越差。秦孝公为了秦国的发展,日夜操劳,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政务。他不仅要支持商鞅变法,还要应对其他国家的威胁,还要安抚国内的百姓和贵族。这么多的事情压在他身上,他的身体怎么能吃得消呢?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终于病倒了,而且这一病就再也没有起来。他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秦国的未来,他把太子驷叫到床前,嘱咐他一定要继续推行变法,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秦孝公病逝的消息传开后,秦国百姓都悲痛万分。他们知道,是秦孝公给秦国带来了新生,让秦国从一个被人轻视的弱国,一步一步走向强大。虽然秦孝公走了,但他支持商鞅推行的变法成果却保留了下来。这些成果就像一颗颗种子,在秦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为秦国后续的强大,乃至统一六国都打下了无比坚实的根基。秦孝公的这一系列举措,就像一道光,彻底改变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从那以后,秦国在秦孝公变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