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根据战场形势的转换,也研制出了许多战术,我们熟知的有“坑道战法”,还有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
其实在当时的战场上,有一种战术更让“联合国军”闻风丧胆,那就是“打空爆”,有9名志愿军曾使用这个战术歼灭敌军400人,当时的美军甚至以为这是中国研发的高科技。
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
战场胶着,伤亡巨大1952年10月14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集齐6万余兵力,300门左右的大炮,170多辆坦克和3000多架飞机对志愿军所在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
之前的战役中,“联合国军”过于轻敌,被我军合理运用战术击败,为了扭转局势,他们对上甘岭战役寄予厚望,认为“联合国军”很需要一场胜仗让志愿军变为防守方。
597.9高地由两条山梁组成,所以在形状上就像个三角形一样,在这个高地上共有12个阵地,其中9号阵地位于主峰前方,有很大的战略意义,也因此成为双方强烈争夺的目标。
上甘岭战役异常惨烈
“联合国军”发动本次战役的目标就是转移战略重心到高地,使自己处于战争的主动方。在这场战役中,平均每秒钟的时间大约有6枚炮弹落下,而“联合国军”投入如此多物资也仅仅是为了一块3.7平方公里的高地。
在这样强大的火力下,即便躲在坑道内,也会被强大的爆炸冲击力影响,志愿军们甚至感觉自己脚下的大地都在震动。
这样的轰炸持续了好久,甚至山头都被炸毁一部分,我军的伤亡情况也不容乐观。轰炸结束后,“联合国军”便派出步兵进行冲锋,志愿军也被迫进入战斗状态,开始防守阵地。
冒着炮火前进的志愿军战士
双方胶着了19天后,志愿军和“联合国军”的体力都已经明显不支,我方更是物资匮乏。
战士蔡兴海,临危受命这时候,12军31师91团8连4班副班长蔡兴海临危受命,带领4班战士们防守597.9高地上的9号阵地。蔡兴海明白9号阵地就是597.9高地的门户,如果丢失或许整个高地都会失守。
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采用的大多是爆炸型武器,美方是飞机大炮,我方则多是手榴弹。
我方使用的爆炸型武器主要是手榴弹
在使用手榴弹的过程中,志愿军们发现了两个很严重的问题,手榴弹拉开引信后需要一点时间才可以爆炸。美国士兵就可以利用这个间隙将手榴弹扔回来,这会让志愿军被自家手榴弹所伤。
第二个问题就是朝鲜战场上的手雷通常都是防御性手雷,也就是说手雷的杀伤力主要来源于爆炸后产生的碎片,传统扔手雷的方式只用随便一躲就可以避免炸伤,很难给敌人造成实质性伤害。
战士手持手榴弹伺机而动
发现这些问题后,蔡兴海提出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拉开手雷到引信后,延缓几秒再扔向敌方,这种办法就像是我们现在游戏中经常听到的“瞬爆雷”。办法确实是好办法,但是如果要真正执行,还是需要克服许多问题。
美国制造的手雷通常都是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但是同期的我国手榴弹质量参差不齐,引爆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果在手里捏的时间过久,很容易伤到自己;如果在手中停留的时间过短又会被敌军扔回来。
蔡兴海想出了用手榴弹“打空爆”
美军以为的高科技——“打空爆”但是这并不能让战士们退缩,他们还是选择“打空爆”,几次试验后他们发现这种战术确实很有作用,经常炸的美军鬼哭狼嚎。
为此他们还总结出一套战法。首先就是必须要让“联合国军”扎堆,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空爆弹的威力。这就需要志愿军先将自己的位置暴露给敌方了,等敌军集合兵力冲锋,他们就捏手雷延迟爆炸,从而歼灭更多的敌人。
蔡兴海旧照
第二点就是需要控制好手榴弹停留在手中的时间,蔡兴海多次试验后发现,6秒是最合适的时长。6秒后扔出的手榴弹通常都可以达到“空爆”的效果,杀伤力就会更大。
除此之外,“打空爆”的战士必须冷静且勇敢。空爆就意味着这颗手雷注定扔不远,所以志愿军需要等敌人靠近后再扔,所以只有沉着冷静的志愿军才能把控好这个距离。
实战中的手榴弹并不像我们平常玩的一些游戏一样,它是真实的握在手中的,稍有不慎就会被手榴弹炸到,所以打空爆的志愿军必须勇敢。
对蔡兴海等人事迹的媒体报道
幸运的是,当时战场上蔡兴海和他的8位队友都满足这些要求,大家都觉得这种办法很好。
就这样靠着“打空爆”,蔡兴海9人在9号阵地上消灭了400多个敌军,这些敌军无一不是惊恐难以置信的。美方的指挥官也认为志愿军用了高科技武器。
在这场守阵地战役中,我方的9人全部存活,只有3个人有轻伤。完成任务后蔡兴海他们都仿佛劫后余生,毕竟他们每一次的空爆雷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赌。
抗美援朝战场一角
守住9号阵地后,“联合国军”攻克597.9高地的任务就更加难以完成了。终于在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获得最终胜利。在交战的43天中,双方抢夺阵地达到59次,志愿军成功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双方的伤亡情况都不容乐观。
在战争中,精良的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是在精明的战术与钢铁般的意志面前,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志愿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终胜利
战争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弹药总会耗尽,只有自身实力过硬,才能百战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