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为什么中国三千年,走不出政权更替的怪圈 》提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只是人事好,可惜没有立下好的制度。
这里的人事好,指的是什么呢?
一个王朝是否兴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把底层人才源源不断吸引到上层权力系统中来。
说中国的政治人事好,就是因为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汉代的察举制。
第二个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第三个是开始于隋唐、成熟于北宋、延续到清末的科举制。
简单地说,察举制是以德行取人,九品中正制是以出身取人,科举制是以才华取人。
有学者曾经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其他国家,直到近现代才开始用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
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共识,都是考试,当然,考试的内容五花八门,但考是一定要考的。
02察举制,奠定了中国文官系统的统治制度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不是军人政治,就是贵族政治。
当官的,要么是有显赫军功的武将,要么是出身于世袭贵族的名门之后。
唯独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确立了一套文官政治,这是中国的大骄傲。
文官制度欧洲可是到了近代才有。
文官政府中的官员从哪里来?
汉代开始的察举制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建立的。
所谓察举,就是地方官把民间口碑好,有道德又有才干的人才推荐给朝廷。
有德又有才,这个标准基本上就来自儒家对君子的定义。
察举制度可以说在汉朝立了大功。
大一统帝国最头痛的问题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历朝历代中,汉朝可以说是这个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就是因为察举制能够平衡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让朝廷有权力,郡县也有活力。
察举制跟后来的科举制不一样,它不是由上而下选拔官员,而是由下而上,让地方来推荐人才。
这样就能把地方的人才笼络到中央,然后再有计划地让这些人出任地方官。
朝廷就在保持中央权威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跟地方共享权力。
地方上的精英,包括豪强和士人集团等等民间势力也有了发展壮大的空间,成了汉代民间社会的中坚力量。
但是,察举制也有它天然的问题。
地方官凭什么标准推荐人才?
任人唯亲行不行?
不行。地方官是伯乐,但千里马的标准不是他说了算。
当年没有民主票选,是由乡间德高望重之辈来评点推荐,所以察举制又叫作“乡举里选”。
选拔精英既然不是由上面说了算,而是由民间舆论说了算,那么,民间被谁把持?
当然不会是平民百姓,而是那些地方精英。
等到像袁绍这样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崛起,他们逐渐垄断了精英的选拔权。
到了魏晋南北朝,官场成为豪族的天下,谁能往上流动,不是看德性和能力,而是看家族出身,于是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族”的阶层固化格局。
这样,只看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就出现了,这个制度是和当时天下分裂、贵族比较强、王权比较弱是有密切关系的。
03科举制,帮助皇权打破贵族门阀掣肘等到隋唐重建了大一统,权力重心上移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一统天下的皇帝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没有自己人是不行的。
贵族出身的都很高傲,不听皇帝的,只有平民出身的才会听话。
所以,隋唐需要一个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不是看出身,而是看才华。
谁的诗文写得好,就能平步青云。
于是,科举制度就出现了。
直要到北宋,科举制度才完全成熟。
原因很简单,贵族门阀彻底解体了,皇帝打败了最大的敌人贵族,可以集中大权,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拔精英了。
原来通向官场的两条跑道,门第这一条彻底关闭,只剩下了科举一途。
对于广大底层的读书人来说,科举制打通了社会的上升通道,考卷面前人人平等,底层精英与世家弟子可以在考场上平等竞争了。
科举制度形成的新的精英,跟过去那些有显赫家世的贵族精英不同,他们不敢在皇帝面前过于嚣张。
权力的天平,就越来越偏向皇帝一边。
04察举制的好坏察举制和科举制,一个重德行,一个重才华。
选拔标准的不同,会带来选拔方式的差异。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吧,察举制有点像如今的提前录取,综合考察全面的素质;而科举呢,有点像普通的高考,一张考卷定终身。
哪种方式更好呢?
察举制是一种形式不合理、但实质合理的机制.
科举制正好倒过来,是一种形式合理、但实质不合理的机制。
先看察举制。
察举制从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和治理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考量人才,还特别重视乡间舆论对他的评价,这当然很好。
但问题是,察举制在执行层面缺乏客观标准,是真人才还是假冒货,完全取决于地方官的主观意志。
是否真的有伯乐的眼光,是否能够秉公无私?
察举制对主持选拔的官员道德要求很高,一旦官场风气腐败,察举制就没了制度约束。
察举制因为缺乏一个刚性的客观标准,就不免让各级官员有营私舞弊的机会,吃亏的往往是底层的贫寒子弟。
所以,察举制后来蜕变为只讲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九品中正制度之下,当底层精英缺乏往上层流动的管道时,很容易铤而走险走入反朝廷的江湖社会。
05科举制的好坏隋唐、特别是北宋以后建立的刚性的科举制度,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
有了科举,选拔官员就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不用被其他标准影响。
科举考试,连考生的名字都要糊住,甚至还要雇人重抄一遍,让考官看不出笔迹。
这样,不管你有没有背景,只要题答得好,就有机会改变命运、平步青云。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场上的成功者,据统计有一半是平民出身,三代以上没有功名。
科举制解决了大统王朝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通过社会流动来维持政治的稳定。
只要平民精英还有机会往上流动,哪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哪怕有再多的不满也只是说说而已,在行动上还是一门心思考科举,渴望金榜题名。
不过,科举的形式合理,是以牺牲实质合理为代价的。
宋代以后,科举考试为了防止徇私舞弊,变得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
考卷面前人人平等,形式化的应试标准建立起来了,逐渐形成了一套越来越僵硬死板的考试方式。
明清以后,在内容上考的是朱熹作注的四书,在形式上用的是八股文。
你看,形式合理的应试标准,未必实质也是合理的,它可以防止滥竽充数的庸才浑水摸鱼,但真正有想法、有个性的人才,也很容易被阻挡在门外。
那些拼命读书的考生们,感兴趣的不是知识和道德,在乎的是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
所以,古代不少大儒痛心疾首,感叹科举败坏风气,功名场上出不了人才,也培养不出儒家所希望的君子人格。
为了培养既有博雅知识又有高尚德性的纯正儒生,朱熹、王阳明这些大儒们,纷纷开办民间书院,比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等。
有意思的是,就在科举制成熟的宋明两朝,也是书院最发达的时代。
书院与科举的区别在哪里?
科举导致的是应试教育,而书院呢,重视的是素质教育,以儒家的道德人格教育为中心,不再把写好八股文当成唯一的标准。
我们来思考下今天的高考制度,现在的高考,更像是科举制,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但分数显然不能代表一切。
但如果我们不用“科举制”,用察举制那样的推荐录取,又容易搞成有钱人的小圈子,有钱有势有地位的孩子才能被推荐上好大学。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选拔人才的制度,都没有十全十美,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
我们可以批评高考制度,也可以向科举制踩上一万只脚,但在我们吐唾沫前,想下我们的手里有更好的替代方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