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引水工程红旗渠,周总理曾将它和南京长江大桥并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外国友人赞美它作“人工天河”,造福无数林县百姓。
正所谓好事多磨,这条人民大众用双手一锤一锤凿出来的救命水渠,其建设的过程充满坎坷,就连当地的村民都接连向上面告状,批评声不绝于耳。
难道这条水渠真的修错了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修建红旗渠势在必行主持修建红旗渠的是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他看来就算顶着泼天的骂名,红旗渠也一定要修,因为林县真的太缺水了。
太行山是南北走向上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挡住冬夏两季的季风,以至于林州地区四季干旱少雨。
这片土地下面有着大片的花岗片麻岩,打井取水相当困难,很多方法都难解决缺水的根本问题。
林县一共2046平方公里土地,自古以来就被干旱困扰,“大旱,人相食”这种触目惊心的字眼在县志记载中屡见不鲜,有时甚至会因为争夺水源而爆发大规模械斗。
在林县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妇人不小心打翻公公千辛万苦带回来的两桶净水,虽然家人并未责怪她,可妇人却因为内疚上吊自杀,足见水资源在当地有多珍贵。
1953年,初到此地的县委书记杨贵见识到林县的严峻情况,下定决心要为林县百姓解决吃水问题。
他带人四处走访调查,如实记录下县里的状况,整理成《中共林县县委1954年山区工作意见》上报中央,着重提出要让林县实现水利化的目标。
他又带领林县百姓一起挖山泉、打水井、修水窖,两年以后,林县境内就多了七千多处饮用水源。然而,气候问题根本没法得到解决,上述的努力只能解一时之急。
1956年秋天杨贵召集领导班子开会研究,调整未来的建设政策,并当众向众人保证:“头可断、血可流,不建设好林县不罢休!”
在县政府的带领下,林县人民效仿古人修建水渠水库,浙河渠、淇河渠、曲山水库等水利设施先后完工,16万亩土地得到清水灌溉。
次年11月杨贵赶赴北京参加“山区工作座谈会”,向上级领导汇报这些年来的建设经历,听到报告后台上的周总理颇为认可。
1958年11月初,刚吃完晚饭的杨贵忽然接到消息,主席要听他当面汇报在县里的工作事迹,刚见面就亲切地笑道:“你是河南林县治水的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很有一手嘛!”
杨贵一脸兴奋认真汇报林县的发展状况,后来主席又问起林县炼钢的事。
当时国内生产资源匮乏各地都在进行“大炼钢”运动,杨贵认为应该先解决老百姓吃水的问题,不顾犯错误的风险执意分出一部分群众力量修建水渠。
面对主席的询问他没有隐瞒,如实讲出林县在水资源方面的艰难状况,主席听后并没有生气,反而担心起老百姓没空收庄稼:
“好不容易有了水,种了庄稼,却没人收,多么可惜啊!你们研究一下,看能不能把炼钢的同志撤回来一些,让他们去收庄稼和修渠.....”
主席的话让杨贵备受鼓舞,然而1959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又给他头上一盆冷水。
当时林县大旱,河流水井皆尽干涸,水渠水库成为摆设,还渴死不少老百姓。
杨贵不愿这种悲剧继续上演,带人前往山西平顺考察,看着浊漳河白浪滔天水流丰沛,当即生出一个念头,修建一条跨省水渠引漳河进入林县。
困难重重批评声不断杨贵心知从平顺到林县隔着上百公里距离,沿途山高路险阻碍重重,修水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也没有立即拍板,而是先开会征求大家的意见。
经过商议众人都同意此事他才向上级汇报,很快就到动工许可,1960年2月近四万林县人组成的施工队登上太行山,开始艰苦卓绝的施工工作。
按照杨贵和专家们制定的计划,四万人集中力量大干四个月就能完工,但真正动起手来却跟原先的设想大相径庭。
开工二十多天后杨贵从省城开会回来,沿途考察后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人力配置实在太分散了,有些地方根本看不见几个人影,照这速度猴年马月都干不完。
与此同时,常年在田间地头埋头苦干的老百姓空有一把子力气,压根不懂怎么干工程,负责工程的总设计师吴祖太向杨贵汇报:
施工人员不具备专业素养,现场又没人进行指挥调度,大家使用炸药时基本是随挖随爆,如此一来任务就会重叠的十分严重,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浪费。
之后领导班子商量此事,吴祖太也耐着性子给老百姓纠正错误,还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方向,叮嘱他们一定要按照计划去干活。
还把施工区域分成多个区块,每个区块都指定专人负责,再由自己统一指挥调度。一番安排下来,乱糟糟的施工现场,这才逐渐变得井然有序。
本以为修渠会迎来飞速进展,岂料前脚刚解决施工安排问题,后脚就有人往上头告一杨贵状。
在当时的环境下修建水渠没有大型机械帮忙,只能扛着锄头铁镐动手去挖或者用炸药炸,太行山一代山势陡峭石厚土薄,以至于施工事故频发。
坊间就传出一些莫须有的谣言,说县委这是“背着干粮送远屎,拉了屎也肥不了县里的田”;还有人说红旗渠就跟秦始皇修皇陵一样,劳民伤财老百姓落不到好。
修渠要用炸药日夜炮声不断,不光惊扰到牲口,满天乱飞的碎石还砸坏房屋树木;附近的水源被泥土污染,灌溉农田的水流有些也被泥沙阻断。
总而言之,原本是利国利民的水渠,结果却被说成祸国殃民的事情。
一两次还好,次数一多靠收成吃饭的农民就不干了,觉得修建红旗渠就是在坑害老百姓,联名写封信往上级投诉。
面对老百姓们的抱怨,杨贵和县长林州虽说头疼,但也没有气馁。二人一边安抚人心,一边思考对策,制定“保护百姓用水安全”和“固定施工时间、施工区域”的方针。
杨贵是当兵出身,曾跟着部队打过不少仗,当时他想起主席“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战术思想,打算把这种想法活用到修建红旗渠上面来。
顶住压力十年竣工开工一个多月后,县里召开“盘阳会议”,杨贵在会上表示:“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全面出击的被动局面,要集中我们的优势兵力,打一场歼灭战,优先拿下位于山西境内的二十公里!”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策略既能最低限度的影响士气,又能检验工程让老百姓放心,着实是个不错的好办法。
杨贵口中的这一段水渠,修建在飞鸟难渡的鸻鹉崖旁边,为了正常施工有时需要民工往腰间系上绳索,从两三百米高的崖顶下落到半空埋放炸药,操作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红旗渠主段在八个多月艰苦奋战后顺利竣工,只要再修通狼牙山上的隧洞,就能实现引漳入林的初期目标,可就在这时天灾爆发了。
三年自然灾害,举国上下都面临物资短缺的窘境,很多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一般而言,灾难之年都是让老百姓修养生息,上级果断在全国范围内下达“百日修整”政策,所有基建项目必须全线停工。
杨贵虽然认可这一决定,却在考虑过林县的实际状况后,再次违反国家的要求继续施工。
原来此前盛行“大yue进”时,杨贵没有跟风虚报粮食产量,所以林县目前还有数千万斤的存粮,足够支持修建水渠的。
更何况,眼看红旗渠就要解决千百年来的用水难题,关键时刻岂能放弃?他跟县长李贵商量:
“既然咱们花费了那么多人力、财力,甚至还有乡亲牺牲了,那就一定要把它修好,修成!”
俩人一合计决定从全县抽调三百多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替换掉目前的民工队伍继续施工,结果引起各种不满和谴责声音,甚至有人一度唱衰红旗渠修不好。
面对此事杨贵则斩钉截铁地说:如果红旗渠不能把水引过来,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来,向林县的百姓谢罪......就这样在县政府的坚持下红旗渠修建工作没有停止。
中央得知杨贵的事情后,不仅没有斥责,反而还给与一定的物力帮助,即使如此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个时候林县全体百姓开始节衣缩食,有的人甚至自带工具、口粮参与进来,贡献者自己微弱的力量,期间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当时爆发一次重大事故,九名施工的老百姓牺牲,不久工地上忽然冒出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指挥王长书把少年喊过来问他的来历,才知道少年名叫张买江,父亲就是前段时间牺牲的民工之一。
父亲死后母亲含泪埋葬了丈夫,之后又把张买江送到工地上帮忙,王长书了解到详细情况,坚决不同意张买江继续冒险,将其送回家中。
谁知张买江的母亲却哭着说道:“让买江留在工地干活吧。红旗渠修不好,他爹在九泉之下也合不上眼。”
像这样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人,在当时的林县有许多,甚至于连上文提到的吴太祖就死于隧道坍塌。
正是靠着这些百姓的无私付出,1969年7月长达1500公里、修建足足十年的红旗渠终于全线竣工,从此林县摆脱干旱缺水的困境,一步步摘掉贫困的帽子。
红旗渠的建设离不开王贵等县领导的果断坚持,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当代奇迹、人工天河。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现在红旗街的灌溉的收益还没有旅游收益好[呲牙笑]
长1500公里
学习了
壮哉!伟哉!
红旗渠烟还挺好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