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澎湃新闻报道,叶嘉莹先生于午后离世,享年百岁。这位一生致力于诗词及文化传承的长者离世,令我们不禁缅怀她那传奇般的一生。
北平出生书香之家
1924年7月2日,叶嘉莹在北平一个充满书香的世家出生。那时的北平,文化底蕴丰厚,城中众多家庭传承着文化。在她十岁之前,她在家中沐浴着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家中丰富的经典书籍是她汲取知识的宝库,而诵读经典的日子,也让她与诗歌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无疑为她日后在诗词领域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众多文化大家的成功,都与家庭良好的熏陶密不可分,叶嘉莹先生也不例外。
北平的往昔,传统文化气息浓郁。叶嘉莹先生的父母十分看重子女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即便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书香四溢,长辈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滋养了叶嘉莹先生最初的诗词梦想。
母亲离世写诗纪念
叶嘉莹在17岁那年,遭遇了巨大的悲痛——母亲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在那个痛苦的时刻,她用笔触记录下了八首诗篇,以纪念已故的母亲。她明白,将内心的悲伤与痛苦诉诸诗行,不仅能减轻悲痛,还能留下永恒的纪念。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采用守孝、恸哭等传统方式来缅怀亲人,而叶嘉莹先生却选择了写诗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方式。
她的悲痛表达,亦是对诗词之用的深刻阐释。在生活遭遇困苦与磨难之际,诗词成了她情感的依托。这八首悼念母亲的诗作,定然蕴含着无尽的怀念与悲痛。它们不仅是情感的流露,更是后人探究叶嘉莹先生心路历程的宝贵资料。
台岛任教养活全家
1948年的冬天,叶嘉莹随丈夫迁至台岛。不久,丈夫失业,家庭的重担便全压在了她的肩上。她以教书为生,抚养家中的老幼。在那个时代,台岛社会充满挑战,一个女性肩负如此重任实属不易。然而,叶嘉莹凭借自己的学识和不懈努力,在教育界稳住了脚跟。
她的课程深受学生们喜爱。作家白先勇都曾表示,宁愿错过课程也不愿错过她的授课。她说话字正腔圆,充满教养,吟诗时的声音更是动听,这些特点让她的课堂极具吸引力。在台岛教学期间,她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许多学生也因此成为了知名的学者。
国外任教传播文化
20世纪60年代起,叶嘉莹曾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那时,中美、中加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逐渐增多,然而,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至国外,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她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语言、文化观念等方面的重重障碍。
她站在异乡的讲台上,向外国学生们娓娓道来中国诗词的奇妙之处和深邃内涵。她仿佛是一位文化交流的使者,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了海外的土壤之中。无论是来自美国的,还是加拿大的学生们,在她的课堂上都感受到了中华文化那独特的迷人魅力。
归国讲学奉献南开
1978年,叶嘉莹目睹内地学校教师紧缺,便立刻向国家教委提交申请,表明愿意无偿回国授课。此后,每逢假期,她便从加拿大返回,辗转于数十所大学授课。三十年间,她来回奔波,坚守与付出,无不彰显了她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
2014年,她选择了南开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她深刻理解到,诗歌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这种传承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在南开的校园中,她致力于国学事业,发光发热,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她不仅向学生们传授诗词知识,还把自己对诗词的深刻感悟传递给了年轻的一代。
传承文化著作等身
叶嘉莹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沉浸在诗词的韵味中,即便年岁已高,仍旧每天工作至深夜,细心挑选了200首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词。她倾注心血,撰写了19部关于诗词的著作,这些著作成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典范。她对学术严谨认真,一心一意要将最精确的诗词知识与文化理念传承下去。
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她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坚持显得尤为难得。她的这些著作,无疑会成为后人研究诗词文化和她个人思想的宝贵资料。她多年的辛勤付出,无论是致力于儿童诗词启蒙,还是投身于学术研究,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叶嘉莹先生对学术追求卓越,生活上却颇为简朴,多年来独自生活。她身体力行,将老师教诲内化于心,以超脱的心态对待世间,乐观地面对悲观。她将3568万元积蓄,包括卖房所得,悉数用于弘扬传统文化。这种无私奉献令人敬佩。虽然她已离世,但她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将永存。我们该如何继承叶嘉莹先生的精神?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点赞和分享。
看到这里的观众们,不知道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