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塔式坦克最重要的核心部分,除了保护车组成员,主武器坦克炮也安装在这里。但炮塔真的是必须的吗?没有炮塔的坦克还能叫坦克吗?来自瑞典的世界上最奇怪的坦克STRV103回答了这一切。
自从法国雷诺FT17第一个装备旋转炮塔后,这种开放性的设计被一直沿用至今,但内向的瑞典人不声不响地开始改进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战争模块,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下线了新型无炮塔坦克STRV103。STRV103的外形酷似二战期间的三号突击炮,虽然三号突击炮的反应速度很慢,但非常适合防御或者掩护步兵缓慢前进,在实战中显示出了巨大的防御优势,堪称最为优秀的防御武器之一,据说击毁了两万多辆坦克。
很明显,瑞典人注意到了它的成功,STRV103坦克的设计思路与三号突击炮的理念如出一辙,也是以放弃进攻能力来突出防御性能,这当然也是因为我大瑞典自有国情在此,60年代,瑞典号称是永久中立国,进攻性武器没有用武之地,但只有几百万人口的瑞典却时刻面临隔壁苏军钢铁洪流入侵的威胁,尽量拖延苏军前进的速度就是最现实的需求,因此防御性坦克才是最合适的。
此外,有限的预算也不允许外购坦克,瑞典工程师们只能自己设计一种全新的坦克,摄像中的新型坦克的战斗场景正是围绕防御展开的,在战役打响后,瑞典坦克先是找个掩体将自己藏起来设下埋伏。当苏联坦克出现后,他们马上抬起车身,迅速打出所有的炮弹,不等苏军反应过来,迅速撤出战场,补充弹药后,在第二道防线继续设置埋伏。
这样一来,新型坦克只需要关注两个参数即可,防御性和机动性,STRV103坦克完全满足了这个要求,代价就是去掉了沉重高大的炮塔,其实这在当时也不是难以理解,60年代时,世界上大多数坦克都不具备在行进中射击的能力,要想开炮命中目标,只能停下来开炮,所以工程师认为,既然坦克无法在行进中射击,那就不如直接去掉炮塔,把坦克炮直接安装在车体上,这样才能使坦克的轮廓更矮小,体型更紧凑。
STRV103的正面装甲虽然仅有50毫米,但拥有78度的超大倾角,在遇到来袭直射炮弹后,很容易诱发跳弹,前方正面装甲上还安装有条形装甲,这也是条型装甲在坦克上的首次应用,STRV103整体布局全球独此一家,全部发动机舱内是柴油机和燃汽轮机的符合动力装置,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先进的。
在北欧低温环境下,依靠燃汽轮机可以很快速的从冷车状态启动使用,燃汽轮机启动后,在行军状态时就可以转成柴油动力,战斗状态时两台发动机也可以同时配合使用。在野外的机动速度可以达到50至五十五千米每小时,此外还可以高达44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高速倒车,一门L74型105线膛炮沿着整个车体的轴线刚性布置,它原先用于英国百夫长坦克,是当时西方最好的坦克炮。
在此基础上,瑞典工程师进一步延长了炮管,提高了炮弹初速,得到了更大的破甲能力,即使对上T64也不落下风,炮管很长一部分是在车体内部采用液压式自动装弹机,依靠坦克车体的转向和液气悬挂系统调节来完成瞄准射击,这种瞄准方式很酷,在每次开炮前坦克都得先在目标前上下左右跳个舞先。
车组乘员由驾驶员、车长和几单元组成,其中驾驶员和车辆拥有相同的控制方式,所以必要的话,一个人就可以既开车又打炮完成所有的事情。这也是STRV103的一个绝活。STRV103车身低矮,仅有1.9米高,这在坦克火控还不发达的年代可以极大地减少其被命中的概率。
依靠液气悬挂,它既可以沉下来腹部着地,躲在栅栏、灌木丛后面,也可以把自己抬得很高,瑞典不但山多林密,而且河流众多,为此,STRV103内置一个用于幅度的三米高的帷帐和两个排水泵,在使用时只要十分钟就能拉起帷帐,坦克直接下水后,驾驶员在帷帐中使用电缆控制车辆,使用履带划水通过河流,STRV不走寻常路的设计启发了世界各地的工程师。
以色列梅卡瓦坦克正是参考了STRV103使用了发动机前置和碟型炮塔的设计思路大幅提高了坦克防护力,服役后,这种S型坦克不断进行现代化改造,发展出一系列的改进型号,但它是在瑞典人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己特殊的国情特殊设计的产物,当他面对现在唯一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攻击时,再优秀的防护性能也都无能为力了,更不用说还有来自空中攻击机的垂直打击。
随着现代坦克技术的发展,STRV不可避免地落后了,于1997年正式退役,但它仍然是20世纪下半叶最好的坦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