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9年冬,皇太极率领七万大军纵横驰骋于中原大地,绕过了宁锦防线,从喜峰口成功入关,开始了一系列对明朝的打击。在几次征战中,虽然最终未能攻下京师,但给明朝造成了巨大损失,并从中制定了“伐大树”的策略,即从多处削弱敌人防御,然后再集中精力取胜。这一策略表明了清朝壮大与明朝衰落的截然对比。
实际上,清朝入关并非只有山海关这一个路径。从战略上看,几次围绕南北隘口的袭扰战让明朝损失惨重。皇太极时期的几次重要战役,无论是从内蒙谷的大同、宣化方向,还是从京师西北的延庆方向,清军都能迅速形成威胁,使明朝防御力量备受打击。
崇祯五年,清军再度入关,以劫掠为主,攻城为辅,这进一步削弱明朝的经济实力。崇祯十一年九月的入侵行动,清军的战术更加明确,多路入侵截击京师,从青山关破城墙、古北口、黑裕关等多路入关,最终掳获大量财物和人口,让明朝元气大伤。崇祯十五年,清军在皇太极的指示下,发起更大规模的袭扰并成功劫掠诸多资源。
由此可见,清朝的战略不仅在军事上对明朝形成压倒优势,还精妙地避开了固守,巧妙取得了诸多战争成果。尽管清军能够多次入关,但一直没有放弃对山海关的重视,因为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重要性。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确保了它的防御能力,而选择经过山海关对清军来说是战略考量的结果。
然而,与此同时的明朝内部,并未能有效应对双线作战的局势:外有清军的袭扰,内有李自成的农民军起义,明朝在进退维谷中元气大伤。清朝的持久施压,加上农民军的内应,终使明朝江山不保。
事实上,在崇祯皇帝被逼自缢于煤山之际,明朝的军火与财力都已无法继续支撑自己与内外敌军的对抗。原来效忠皇朝的将领们面临选择:是继续正面抗击,还是选择另投新主?吴三桂的角色便在此时显得尤为关键。
吴三桂的选择并非偶然。崇祯皇帝遗命他前往京城救驾,但由于明朝统治的顽疾及内斗,吴三桂也在犹豫之间错失时机。对比清朝在战略、战斗力、政治手腕上的优势,李自成的农民军却堕于内乱,统治力不足,无法与清军比拟。即便没有吴三桂的降清,战局的总体走向也并非大不相同。清朝的大一统态势已经成型,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
当明朝最后一线反抗火种在农民军与清朝对内对外的双边压力下熄灭,历史的宏图巨变便显而易见。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清朝与明朝双边实力压倒性对比下的历史必然。
究其根本,清朝以其有条不紊的战略,从初期的劫掠战术到伺机而动的伐树策略,一路上步步为营,尽显兵强马壮。从军事行动到政治谋略,再到最终稳定进驻中原,清朝的每一步棋都在谋求更大的胜利。
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儒家得势,亡国就是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