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位功勋将军的妻子重游山西阳曲,寻找他们的在当时纷乱的社会中因为战火被迫分散的女儿。
当地的人们听说后都纷纷支持,县里还专门派了个小伙子来帮助她。但是毕竟这都过去了十多年了,这段时间早已经物是人非了,想找回女儿的难度堪比登天。
一连寻找多日之后,两人还是一点有用的信息都没有,小伙便提议回家歇个脚,养精蓄锐继续寻找。
回到小伙的家中后,她很快与小伙健谈的母亲打成了一片,唠起了家长里短。当听到她的目的是寻找回失散多年的女儿时,小伙的母亲大吃一惊,然后说:“当年那个留下来孩子的人,原来是你呀!”
烽火狼烟中被迫失散的母女
这个寻亲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我国开国中将洪学智的妻子张文。
1938年,洪学智和妻子张文历经了长征的分别之后终于重逢,适逢当时的部队需要休整,分离多年的夫妻终于有了一段安定的时光,也迎来了他们的长女。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孩子刚出生还没有多久,张文的部队接到了命令,自己要向山西开进抗日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命令,张文的内心非常的煎熬,带着年幼的婴儿长途跋涉显然是不明智的,影响行军速度不说,万一在关键时刻婴儿的啼哭暴露了行踪对部队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在到达山西之后,这种情况更加的严峻。因为他们要通过的地方叫做阳曲,而这里已经有了鬼子的部队了。没有敌人的时候,孩子还不算什么大问题。可是通过敌人防区的时候,一点风吹草动就能要了部队的命,更不要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哭出来的孩子。
迫于巨大的风险,张文只得把孩子随便寄养在了一个村民的家中,再加上当时的时间又非常的紧迫,他们甚至都来不及给孩子留下一个信物。只记得自己的女儿左臂上有一块胎记,他们送孩子的地方叫做“东西房山”。
战争胜利后的艰难寻亲之旅
等到新中国成立两年之后,张文终于有机会回到故地,重新开始寻找女儿。她带着满腔希望和思念,来到了当年送女的地方。
在县政府的支持之下,张文走进了大山,正式开始了寻亲之旅。为了寻找女儿,她还扮成过医生进入山里的学校,借着接种疫苗的机会观察这些人左臂是否有胎记。令人失望的是,她一连数日的努力都没有带来任何有用的消息。
就在张文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意外改变了一切,张文和女儿终于重新团聚了。
一天在路上的一行人因为口渴,想要找户人家讨点水喝,这时队伍里的一个小伙子提到他们家近,可以去他们家歇脚。
于是一行人改变了目的地,回到了小伙家。家中的老母亲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张文也在老母亲的热情招待下提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位热情的妇人听完张文的话后,突然激动地说道:“原来是你啊!你就是把孩子留给我了呀!”
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张文喜极而泣。但当她追问孩子的下落时,妇人的表情却充满了愧疚。当年接收孩子后不久,这家人因为巨大的变故变故不得不将孩子转送他人。
又经过一番周折后,张文终于得知了女儿现在的住处。原来,女儿最终被一对名叫白银翠和王英的夫妇收养。
白银翠和王英将红红视如己出,尽管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他们仍然尽其所能地抚养着这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甚至为了能让红红上学,他们忍痛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人,以此省下学费供红红读书。
在得知女儿的下落后,张文迫不及待地来到了白银翠的家中,并见到了失散已久的女儿。十二年的分离可以改变很多的东西,红红对这个素未谋面的“母亲”自然也是非常陌生,只是怯生生地叫着“阿姨”。
张文此时的内心简直就要碎了,于是她打算把女儿带回北京,让女儿过上好日子。尽管白银翠有着万般的舍不得,但他们明白让红红回到张文身边是最好的选择,于是白银翠含泪收拾好红红的行李,叮嘱她要听话,随后将孩子送上了张文的车。
回到北京后,红红也正式改名洪醒华,开始了新的人生篇章。尽管起初对亲生父母感到陌生,但在父母的关爱下,红红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洪醒华轻松考入了大学,并在大学毕业后,主动请缨前往 基层去当一个乡村医生。后来,洪醒华回到北京工作,还参与了国家“九五”重点项目,为我们国家的医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真正印证了虎父无犬女这句话。
尽管事业有成,洪醒华却从未忘记养父母,成家立业之后,她仍坚持照顾养父母,甚至将他们接到北京照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
结语
张文找到失散多年的女儿后,洪学智还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为了捍卫新中国浴血奋战。在得知失散多年的女儿终于从山西回来之后,洪学智喜不自泣,拿着女儿的照片目不转睛。
在战斗胜利之后,他还给白银翠夫妇写了一封信,上面不光有他浓浓的感激之情,随信而来的还有洪学智一家的全家福和800元的抚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