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美国制造必须赢!”
这是特朗普加关税时在推特上放出的狠话。
在这句豪言背后,是美国对欧盟电动车电池、太阳能板等300亿欧元商品加征25%关税的强硬操作。
以往,欧洲逆来顺受,但这次,欧洲没忍!
欧盟反手就宣布对威士忌、花生酱等美国商品加税,甚至放出“不排除限制SpaceX星链”的狠话。
要知道就在上届特朗普执政期间,欧洲尚且对白宫的一系列不平等关税行为一个“不”字也不敢说,忍气吞声硬扛到特朗普下台。
这一次,欧洲人为何不忍了?

美欧大战
特朗普对欧洲的关税制裁,可以追溯到他上一个任期。
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对欧盟钢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的关税,这场突如其来的贸易风暴让欧盟措手不及。
当时布鲁塞尔的谈判桌上,欧盟贸易专员塞西莉亚·马姆斯特罗姆对着视频镜头反复强调“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神圣不可侵犯”,而华盛顿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特朗普正举着钢铝关税令对记者咆哮:“美国钢铁工人被剥削了太久!”
这场看似单方面的“钢铁关税”攻防战,实则揭开了美欧贸易关系失衡的冰山一角。
彼时的欧委会主席容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像被按了静音键的配角,连抗议都要先看白宫的脸色。”

看似一场谈判桌上的争吵,实际上藏着更深层的博弈。
美国商务部提交的所谓“国家安全报告”漏洞百出,仅引用了1982年苏联钢铁产能数据,却刻意忽略欧盟对美钢铝出口量仅占美国总进口量的15%。
但欧盟的妥协来得比预想更快:2018年7月,欧盟与美国达成“有限豁免协议”,同意对价值260亿欧元的进口美国商品设置配额,并在WTO框架下将反制措施冻结三年。
这种看似精明的战术实则暴露了欧盟的软肋——其汽车产业高度依赖美国市场。
时任德国经济部长的阿尔特迈尔私下承认:“我们连威胁都做不出,因为大众在查塔努加的工厂正在创造就业奇迹。”

更讽刺的是,欧盟在钢铝关税事件后没有任何反思与悔改,反而加速依赖美。
2019年波音与空客的补贴争端升级,美国对欧盟飞机加征10%关税,欧盟反制清单却始终停留在农产品层面。
这种“以牙还牙不对称”的策略背后,是欧洲企业对美国市场的集体性妥协。
法国空客公司CEO汤姆·埃内森曾私下向欧洲议会议员抱怨:“我们每架A320neo都要从美国进口1200个关键零部件,加征关税等于给自己的飞机装上生锈的螺丝钉。”
这种结构性依赖让欧盟在谈判桌上始终处于下风,其贸易报复清单甚至不敢触及美国军工复合体的核心利益。

然而没有人能一直忍耐,老实人也一样。
在2021年欧盟的忍耐达到顶峰。
拜登政府上台后以“重建美好未来”为名,推出《通胀削减法案》中的3690亿美元清洁能源补贴,其中针对欧盟车企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让欧洲汽车制造商陷入两难:
要么在密歇根州建电池工厂,要么眼睁睁看着美国市场被福特电马和特斯拉Model Y吞噬。
随后,德国车企集体上演“美国西进运动”,大众斥资71亿美元在田纳西州建电池工厂,宝马则将劳斯莱斯生产线从英格兰迁至南卡罗来纳州。
这种“用投资换市场”的行动,让欧盟陷入对美更深的依赖中。
没有一个欧洲车企愿意看到,电池组上印着“Made in Detroit”标签。

欧洲人的愤怒在不断在累积,但美国还在继续。
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2年美欧贸易逆差达2360亿欧元,美国对欧盟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从2017年的137项猛增至2023年的489项,涵盖从量子计算到生物制造的28个关键技术领域。
从2018-2023年间,美国针对欧盟启动的反倾销调查从年均12起增至27起,而同期欧盟对美反制措施仅增长3起。
当欧洲人觉得够了的时候,没想到,二次入主白宫的特朗普又签下了新的对欧洲不平等关税政策,这一次欧洲忍不住了。

欧盟“反击三连”
特朗普在2月底刚说完“美国优先”,转头就宣布对欧盟的钢铁、铝制品征收25%的关税,接着又放出风声要对欧洲汽车加税,甚至扬言“欧盟的葡萄酒得交200%的关税才能进美国”。
其实美国对欧洲盟友“割韭菜”早不是新鲜事。
自从特朗普今年初签署备忘录要求全球贸易伙伴缴纳“对等关税”开始,欧盟就预感到要遭殃。
2月1日美国先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动手,把部分商品关税提到10%-25%,当时欧盟官员还心存侥幸,觉得“或许能躲过一劫”。
但事实证明,当3月12日美国正式对欧盟钢铝加税时,欧洲人才惊觉这次特朗普是来真的。

德国钢铁企业首当其冲,他们每年16%的钢铁出口都指着美国市场,这下直接蒸发了370万吨的订单,气得钢铁工业联盟主席直呼“这是毁灭性打击”。
4月4日,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再度来袭,宣布对欧盟所有进口商品征收20%的关税。
不过,欧洲这次的反应堪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以往美国搞单边制裁,欧盟多是嘴上抗议,这次却直接甩出260亿欧元的报复清单,从哈雷摩托到肯塔基波本威士忌,专挑美国各州的关键产业精准打击。
法国总理贝鲁硬气表态:“我们不会屈服于威胁”,德国总理更在公开演讲里痛批美国“破坏自由贸易秩序”。

最绝的是普通欧洲百姓,他们自发开发了扫码查产地的APP,丹麦超市直接把美国货贴上“关税受害者”标签,特斯拉在德国的销量直接腰斩。
群众用实际行动证明,美国货在欧洲正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
这场关税大战的荒诞之处在于,美国人自己也没捞着好处。
纽约的红酒商扎卡里亚愁得直挠头,店里80%的存货都是欧洲佳酿,突然要交200%关税,他只能对着空荡荡的酒架苦笑:“这哪是制裁欧洲?分明是给美国酒鬼判死刑”。
更魔幻的是,美国一面逼着欧洲车企去本土建厂,一面又对德国汽车零件加税,搞得保时捷高管吐槽:“我们倒是想去美国开分厂,可生产线还没搬完,关税就先让零件贵得装不起车了”。
面对美国两次关税大棒,欧洲的反应可谓是天差地别。
那么,这次欧洲为何不忍了?

为何不忍?
其实欧洲的爆发早有伏笔。
十年前美国用《通胀削减法案》挖走欧洲新能源企业时,德国车企还能强颜欢笑说“全球市场足够大”;五年前特朗普对欧洲钢铝加税时,欧盟不过用象征性反制措施敷衍了事。
但这次不同,美国直接冲着欧洲经济的七寸下手:德国每年370万吨钢铁出口订单瞬间蒸发,法国酒庄价值47亿欧元的葡萄酒被200%关税吓得集体心梗,连丹麦超市货架上的美国蓝莓都被贴上了“关税受害者”警示标签。

这场反击战的导火索,其实是欧洲经济再也经不起折腾。
经历能源危机和通胀风暴的欧盟,2024年经济增速刚爬到0.9%的悬崖边,美国这轮关税直接让德国钢铁工业联盟预测“两年内私人投资再跌2%”。
布鲁塞尔智库算过账,美国加税覆盖的钢铝、汽车、医疗器械等产业,占欧盟对美出口的18%,相当于每年从欧洲口袋掏走540亿欧元——这数目足够给全欧盟老年人发三遍冬季取暖补贴。
普通民众的反应更真实,荷兰鹿特丹港的工人自发组织“美国货拒卸”行动,西班牙农民把特朗普人偶和转基因大豆一起烧了。

另一边,政治风向的转变也是欧洲人摔桌子的关键推手。
英国《经济学人》发现,当六成欧洲民众支持对美报复、丹麦人支持率飙到79%时,政客们的妥协空间就消失了。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那句“自由贸易不是单行道”,其实是说给国内汽车工会听的;法国总理贝鲁敢怼“美国优先是经济恐怖主义”,背后站着勃艮第葡萄园里十万张选票。
就连欧盟委员会都玩起了精准打击,报复清单专挑肯塔基波本威士忌(共和党铁票仓)和佛罗里达橙汁(摇摆州特产),这招痛点打击让美国议员们瞬间体会到了选票流失的心痛。

更值得玩味的时,这一轮欧洲与美国的关税叫板,源于全球供应链的供给变化中。
当美国海关扣下比利时进口的医疗设备零件,德国工厂的生产线就得停工;
当欧洲港口拒收密歇根州的汽车芯片,底特律的组装车间就变成废铁坟场。
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戏码,在鹿特丹港堆积如山的集装箱和纽约红酒商空荡荡的酒架上演得淋漓尽致。
这场关税大戏最讽刺的结局,或许是让欧洲终于看清了盟友的真面目。
当冯德莱恩一边喊着坚决反制一边向美国副总统万斯示好时,布鲁塞尔的官员们已经在悄悄清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优惠。
就像科西嘉岛渔民说的:“当鲨鱼咬住你的腿,与其求它松口,不如把鱼叉磨得更尖些。”
现在的欧洲,正握着260亿欧元的鱼叉,准备在全球化海洋里找回自己的生存法则。

参考资料
关税讹诈无法“让美国再次伟大”[N].新华每日电讯,2025
赖镇桃.欧盟通过对美首轮25%关税反制措施欧洲企业动摇对美投资信心[N].21世纪经济报道,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