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名未来服装设计大咖将进驻古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28 15:35:12

张家湾这个名字,已经叫了至少600年。

今年,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要在张家湾设立通州校区。上周五,作为入驻张家湾的先导活动,北服本科毕业作品展在设计小镇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精彩亮相,1000多名学生的数千件作品诠释着年轻人对设计的理解与探索。

漕运古镇牵手高校、拥抱未来设计,将诞生怎样神奇的“化学反应”?在这场毕业作品展上,记者找到许多答案。

北服在副中心聚焦“三件事”

北服来了,对副中心意味着什么?毕业作品展开幕式上,聚光灯下,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黄克瀛的发言掷地有声:“北服在此落地,不是简单的校区建设,而要与城市发展深度交融。”

具体来说,北服在副中心要聚焦“三件事”——

要成为副中心“城市更新的设计师”,用设计复活古漕运文化,吸引集聚设计、艺术和文化资源,塑造城市时尚文化品牌和形象,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的活力、文化传承的底气。

要成为副中心“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整合高校、商圈、园区,建设时尚文化展示空间、时尚产业价值空间、时尚消费体验空间,促进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成为副中心“美好生活的提案者”,师生将充分与居民互动,走进社区、激活城市微空间,并把美育课堂开进中小学、社会单位,传承美、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

毕业展上有不少大运河元素

“这是一场洋溢着青春气息与无限创意的毕业大展!”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门前,正在直播的媒体同行这样说。

永久会址曾经是北泡轻钢厂夹芯板车间,经过腾笼换鸟、改造提升,蝶变为如今的现代化时尚展厅。随着北服毕业展开幕,红砖、落地窗、时装、油画搭配在一起,让整个园区,从内到外艺术气息十足。

场馆之内,大部分是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仔细转转这场展览,记者发现了很多大运河元素。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的学生陈谊锋的作品是一个声音艺术交互装置,“戴上耳机,敲不同的鼓,会听到运河号子、运河流水、白鹭嬉戏的声音。”他说,这些声音都是自己过去半年在大运河边录制的,希望能用声音艺术的视角“探索不一样通州”。

去年下半年,北服本科生毕业设计陆续开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时尚传播学院摄影专业的武若晗也把视角聚焦在了大运河上。

武若晗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大运河博物馆水街上停放着的三艘铜船。“在博物馆逛了一整天,我特别想亲手做一艘历史上的漕运驳船。”她专程到大运河沿线的山东济宁,租下一间房子,拜师做船多年的非遗手艺人,历时半年多,手掌被工具划破多次,终于完成了这艘长1.2米、高2米多的运河帆船,虽然并不大,但所有工艺、零部件都实现了完美复制,甚至能像漕运驳船一样下水航行。

要让传统文化焕发时尚风采

陈谊锋、武若晗的老家都不在北京,更不在大运河沿线,为什么会对通州大运河这么感兴趣呢?陈谊锋说,因为自己会继续在北服读研究生,将来肯定要经常来通州校区,希望能到大运河边多走一走,寻找创意灵感。

武若晗的回答,充满了人文气质:“现在一提到通州,大家就会想到大运河。希望将来,北服也能成为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名片。”

这场毕业大展将持续到5月25日。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市民来到设计小镇,还能畅享“张家湾时尚缤纷”的精彩,欣赏6场不同主题的服装大秀、1场戏曲巡游,深度体验北京高校青春市集、非遗市集、美食市集、时尚萌宠市集,与高校年轻人一起感受副中心的活力。

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邹游表示,北服入驻张家湾,不仅要带来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更要带来“破界创新”的生态,形成一片联结教育、产业与社会的“创新雨林”。

从人才培养链到产业供应链,再到城市更新,北服将如何在张家湾绘就更具活力的“时尚图谱”,搅动设计小镇的一池春水,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陈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