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你是一个死胎,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书影里 2024-12-19 15:33:12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地下室手记》是其创作生涯中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个人风格十分明显: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 对人性进行了深刻描绘和剖析,对某种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

《地下室手记》这本书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地下室,是以日记独白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居住在地下室后的所思所想,展现了主人公敏感又癫狂的精神状态;第二章是湿雪纷飞,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写了主人公住进地下室之前经历的三件事:一是与一位军官的暗自较量;二是参加同学送别宴会遭到羞辱;三是对妓女丽莎说教和突遭丽莎来访。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有出入,这本书读起来并不顺畅,有时给人一种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感觉。根据本书的译后记可以得知:男主人公精神异常的状态来自于身份焦虑,这似乎是译者对这本书的一种自我解读,可以说也很合理。这本书确实可以从身份认同的角度理解,也能够自圆其说,但个人感觉作者要表达的远不止于此。

“我们大家都暗暗同意,还是照书本行事更好一些。可我们有时为什么要胡折腾,为什么要瞎胡闹,为什么要乱请求呢?”

作者这句话似乎是对地下室主人公的人生总结。他是受过教育的人,他其实知道如何当一个正常人,即像他那些同学一样照本宣科地活着,可他为什么还要胡折腾,为什么要瞎胡闹,为什么要乱请求呢?译者说他在寻求身份认同,但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他不想照书本行事呢?他想活生生地活着,而他这样的生存方式竟让我们感到如此不适。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给出了答案——我们大家都或多或少地脱离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我们脱离生活甚至达到如此程度,以致有时候竟对真正的"活生生的生活"产生了某种厌恶。

如果这样的问答是成立的,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并不鼓励所谓的社会身份认同,他刻画的主人公并不是为了强调人需要活在社会生活里,恰恰相反,他更想强调如何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做一个真正的、有着自己血肉的人。

我们可以说,男主人公的癫狂来自于身份焦虑。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说,男主人公之所以会身份焦虑,就是因为他还没有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是一个半成品,他有活出自己的愿望,却没有成全自己的坚定;他既不能丢掉自己活生生的灵魂,又无法做到彻底的随波逐流。这正是他痛苦的根源,他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半死不活。

“一个正常人也许就应该是愚蠢的。”社会不断地规训教育,创造了成千上万的一般性的人,他们的爱恨情仇都有模板可参照,只要按部就班,就能享有完整美好的人生。但这样的人只不过是“死胎”,只不过在完成指定动作,并不能算是活过。人生在世,我们需要知道“我们追随什么,我们依靠什么,爱什么和恨什么,尊重什么和蔑视什么”。我们需要自己找到答案。哪怕如《地下室手记》男主人公一样体验了人生的背面,消极而悲观,也好过活成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甲乙丙丁。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并非一个甲乙丙丁而焦虑、难过、愤怒、怨恨,应该庆幸自己还在活着,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从思想性上来讲,《地下室手记》的确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但文字表达上实在算不上多么高明。主人公的个人独白更像疯言疯语,让人难以理解,故事里的情绪又拉得太满,也很不容易共情,所以读起来并不顺畅,可读性很差。个人认为全书精华仅在结尾,从结尾来看,作者是会好好说话的,那么之前的种种就只能解释为可以为之,实在大可不必!

这部作品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创作出版了《罪与罚》,读感是一样一样的,大概大作家就喜欢这样的小把戏吧。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