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顾骏扬,1955年生于湖南株洲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家庭。1973年高中毕业后,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在湘西一个山区公社插队。1974年底通过征兵体检,如愿参军入伍。
因为从小学过二胡,加上嗓音条件不错,新兵连结束后很快被选入团文工队。那时的部队文艺工作很受重视,每个团都有文工队,师级单位都有文工团,演出任务繁重。
我所在的步兵师文工团规模不小,有三十多号人。
除了演出,平时还要下连队搞慰问演出,也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文艺汇演。那时候部队的文艺演出以歌颂革命精神为主,《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军港之夜》、《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歌曲是我们的保留曲目。
1976年初,我遇见了林巧颜。她是1975年秋季入伍的,在师卫生队当护士,因为有专业的声乐功底,时常被借调到文工团参加演出。
第一次见她排练,她穿着整洁的军装,扎着一丝不苟的马尾辫,唱了一首《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清亮的嗓音让在场的人都惊艳了。
我们经常一起排练,有时她值完夜班,顶着浓重的黑眼圈也要来练歌。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看向她。每当她唱歌时,我就负责给她伴奏,二胡和歌声的配合越来越默契。
但很快,我注意到政治处王主任的儿子王昭明经常来文工团。他是师部作训科的少尉,1972年军校毕业分配到师里。他爱好文艺,经常以业务指导的名义来文工团,每次都会坐在排练厅的角落,目光始终追随着巧颜。
1978年春天,驻湘军区文工团要扩编,计划在全区选拔优秀文艺骨干。这个消息传来,整个师文工团都沸腾了。
能够进入军区文工团,就意味着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全师报名参加的有40多人,但名额只有2个。第一轮海选后,我和巧颜双双入围,还有另外3人。就在决赛前一周,我无意中听到巧颜和她的同屋在聊天。原来她的父亲是株洲纺织厂的工人,母亲常年有病,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弟弟。如果能考上军区文工团,不仅待遇会提高,还能照顾家里。
决赛那天,我们要表演自选节目和指定曲目。我选择了二胡独奏《战马奔腾》和独唱《军营的早晨》。
表演完后,评委们都很满意。轮到巧颜时,她演唱了《红梅赞》,但在高潮部分,因为太紧张,出现了一些瑕疵。
就在评委们商议的间隙,我听到王昭明和他父亲在小声交谈。原来王主任希望儿子能够照顾巧颜,让她留在师文工团。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关心"意味着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看着巧颜焦急的眼神,我突然做了一个决定。我找到团领导,说自己最近嗓子出了问题,希望能够退出,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志。
领导们很惋惜,但尊重了我的选择。
最终,巧颜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军区文工团。临走前,她找到我:"顾骏扬,为什么退出?是不是我爸托人说情了?"我笑着摇头:"就是感觉你比我更适合那个舞台。"
1979年初,我响应号召,参加了基层连队服务的活动,主动申请调到山区连队当文书。
两年后,因为表现突出,被推荐去师政治处工作。
1980年春节文艺汇演,我再次见到巧颜。她已经是军区文工团的台柱子,还在省里的春晚上登过台。她还是那么漂亮,但已经戴上了婚戒。原来她和王昭明在1979年结婚了,王昭明也调到了军区机关。
1983年,我参加了干部转业,来到株洲市文化局工作。
在文化局认识了同是干部的妻子,她在美术科工作,我们很快组建了家庭。
工作中,我积极投身基层文化建设,组建了农民文艺队,培养了一批民间艺术人才。
1985年的一天,军区文工团到株洲慰问演出,演出结束后的聚会上,巧颜主动找到我:"顾骏扬,这些年我一直想当面说声谢谢。
我知道当年你是为了我......"我打断了她的话:"往事都过去了,你现在过得好就行。"
岁月流转,我后来当上了文化局副局长,成立了株洲民间艺术团,带着农民书画队和秧歌队在全省获奖。
每当看到报纸上巧颜的消息,看到她在各大舞台上发光发热,我就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1998年,巧颜已经调任省歌舞团副团长,而王昭明也已经是军区某部的团级干部。
想想那个充满理想的年代,我们都有过共同的梦想,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