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9991,阅读时间:约25分钟
编者按: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没多久就病死。郑氏集团迎来了第三位当权者:郑经。那么继郑成功之后郑经是如何开发台湾的?郑经参与的“三藩之乱”是何如失败的?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没有机会推翻清廷?本文就来解读这几个问题。
郑成功父子在台湾的奋斗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五月初二日郑成功“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十八日谕:“东都明京,开国立家。”
此举的政治目的就是在于以“东都明京”来继续遥奉的南明永历皇,而在经济方面郑成功则采取了以下措施:
允许圈地,保护现有百姓耕地。鼓励养牛。在高山族生活区域推行先进的耕作,使其从渔猎转为了农耕。修水利以便灌溉。当然最重要的是“休兵”的政策,使当地百姓可以安心耕种,正好此阶段清廷开始实行禁海和迁界,于是在《台湾通史》卷7中出现了这样的记载:
“沿海居民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华人之在吕宋者,久遭西人之暴,前后戾止,皆抚附之,给其田畴,乐其生业,故有久居之志”。
也就是说郑成功趁着清廷迁海和南洋华人受剥削时期招入了“数十万”的劳动力来台开垦,使得台湾的生产力得到了一个飞速的提升。
但在不久之后永历被吴三桂杀害,到了1662年(清康熙元年)五月初八久病之下的郑成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报也!”
然后郑成功便走完了自己短暂而辉煌人生,(时年39岁,后葬于台南州仔尾后迁葬于福建南安康店乡水头复船山)此后的“明郑”便进入了郑经的时代。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郑成功墓
十月十七日,郑经在解决了短暂的内部“纷争”后“继位”,到了1663年二月永历被杀的消息传到了台湾。此后为表对明的忠心,郑经仍然以永历为正朔,因此便继续使用永历为年号。
此时郑成功病死的消息也传至了外界,但率先发难并不是清廷,而是还在觊觎台湾的荷兰人。就在九月荷兰海军提督揆一重新率战舰16艘、士兵2600多人至福建会晤耿继茂、李率泰等人共攻金、厦,并要求战后可以以葡萄牙在广东例允许荷兰能在金门“自由贸易”。
于是耿继茂、李率泰开始调齐水陆大军,陆路以马得功、郑鸣骏等以船数百艘出泉州,水路则以施琅、黄梧出海澄港,郑经接报后召洪旭、周全斌、黄廷等召开军事会议,期间周全斌献计先攻击荷兰船队得到郑经的同意。
十九日,郑军与清荷联军的先头部队在金门海域相遇,清荷联军获得小胜。
次日晨郑经率领全部主力赶至,结果在荷军战船的猛烈炮火面前很快败退,但顺流追击的清军船队却并非郑军的对手。在清军顺流追击至厦门海域后郑军突然来了个“回马枪”,而料不到郑军居然敢在逆流时发起反击的清军很快大败,主将马德功眼见兵败只得投海自尽。
▲电视剧《康熙王朝》剧照:清郑海上激战
然而当晚郑军在厦门的守军陈升被清军策反。郑经无奈之下只得退守铜山,因此守备力量不足的金门不久后也为清军攻破,此后清军因为船队损失过大无力向郑军发起追击,双方便开始了僵持。到了1664年(康熙三年)正月随着郑军中陆续有兵将被策反,郑经只得在三月初六离开铜山前往澎湖。
而对此时的郑军来说,澎湖已经从后方变成了台湾的门户,于是郑经在娘妈宫设立营垒,并在澎湖周边设置墩、炮台等防御设施。留守兵力每4月更换一次。初十回到了台湾。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剧照:郑军战船
此后的郑经将重心放在了开发台湾上。具体措施则是:
在承天府安置前明遗留宗室、乡绅。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置凤山、诸罗二县,以陈永华综理“国政”。分配荒地。而之所以将东都改为东宁是因为此时抗清已经没有了号召力,何况永历帝被杀后“都城”已经没有存在的名义。虽然郑经仍以继承郑成功的遗志为己任奉明朝为正朔,但这并不代表郑经有着反清复明的决心。
清廷这边由于初定江山的遗留问题使得内部矛盾重重,再加上对于台湾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在以诱降为主。
▲电视剧《康熙王朝》郑经剧照
清郑的谈判而清廷之所以选择诱降是因为其内部始终都有主和的声音。比如在郑成功去世的1662年(清康熙元年)六月,清廷曾派闽浙总督李率泰、靖南王耿继茂遣王明、李有功携书至厦门。
由此双方便开始了第一次和谈。郑经命其伯父郑泰出面谈判,向清廷提出“如琉球、朝鲜例,不剃发”,因此第一次谈判“破裂”,到了第二年十月,清廷乘郑经战败、金厦皆失之机,李率泰、耿继茂又遣使到铜山议和,郑经“仍执高丽事例”,清廷正是无法接受这样条件所以才改谈判为策反。
▲电视剧《康熙王朝》郑经官员“如朝鲜例“剧照
而第一个被策反的郑军高级将领是周全斌。清廷的李率泰允诺其投降后可封为伯,于是周全斌统领部将从漳浦镇海卫投降,被授予承恩伯。第二个则是黄廷,此二人的投降也意味着清廷不战而得到了郑军在大陆的另一个重要据点铜山,而且郑军投降的兵马足足有6万人。
这也意味着此后的大陆沿海不再是郑清双方的前线,清廷在三藩之乱前已经将战线推向了澎湖海域。到了1664年(康熙三年)七月十八日康熙授予“主战派”施琅靖海将军衔,以周全斌为前锋准备攻打台湾,随行的也包括了荷兰船队。
1665年(康熙四年)四月,施琅率军从铜山出发,但在海上遭遇风暴导致大批战船损毁无法作战,施琅只得退回厦门。此后朝中“主和派”的声音便重新“响亮”了起来。
1667年(康熙六年)正月,清郑双方开始第三次“和谈”:在京后补官员孔元章被派到了福建。五月,孔元章与郑经会谈时要求其称臣纳贡并遣子入京为质,郑经则要台湾“照朝鲜例、不剃发”。
但朝中以施琅为代表的一批将领坚决主战,康熙为了和谈甚至在第二年将施琅“升迁”为内大臣,在京豢养了起来。
1668年(康熙七年)六月,康熙令明珠到福建建与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祖泽沛共同商讨招抚台湾之事,最后决定派遣兴化知府慕天颜和都督佥事季佺带着诏书到台湾谕令郑经投降。
结果郑经耍了个心眼:先是仔细阅读明珠书函后不肯接诏。然后继续回复其“照朝鲜例、不剃发”。如此一来明珠只得以“藩封,世守台湾”为题上报清廷,康熙便下了这样的旨:
“朕思郑经等久居海岛,阻于声教今因招抚使臣至彼,即差属员同来,思欲抒诚归顺,深为可嘉。若郑经等留恋台湾,不忍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若因居住台湾,不行剃发,则归顺悃诚,以何为据?今命内弘文院学士多诺前往,尔等会同靖南王耿继茂及总督、巡抚、提督等传谕郑经来使,再差官同往彼地宣示,果遵制剃发归顺,高爵厚禄,朕不惜封赏。即台湾之地,亦从彼意,允其居住,庶几恩讫遐方,兵民乐业,干戈不用,海疆乂安,称朕奉天爱民、绥怀远人至意。如不剃发投诚,明珠等即行回京。”
虽然康熙的这道圣旨明确拒绝了郑经“照朝鲜例、不剃发”的要求,但是也并未想要即刻发兵攻台。可世事的发展总是让人意料不到:三藩之乱爆发了。
明郑三藩之乱第一阶段:郑、耿的战与和1673年(康熙十二年)3月,已经在酝酿谋反的耿精忠先是向郑经发出了这样的信件:
“孤忠海外,奉正朔而存继述,奋威中原,举大义以应天人。速整征帆,同正今日疆土,仰冀会师,共成万世勋业”。
到了1674年(康熙十三年)三月三藩之乱爆发后耿精忠再次向郑经发出信件:
“贵藩将水,吾将陆,江、浙唾手可得也”。
由此可知其意是要郑经以舟师由海道攻攻取江浙,同时命与郑经会晤的使者黄镛答应助其军饷、粮草以及割让漳州、泉州。而吴三桂也早就与郑经联络,其信中这样写道:
“令祖举全闽投诚,大有勋劳,横遭俎醢,此百世必报之仇也。令先王心存大义,九死靡他,诚大丈夫特立独行,每言及此,未尝不叹为伟人也。己亥进围金陵,徒以声援不继而返。欲扬先人之名,雪家门之恨,惟此时为然。
殿下少承先志。练兵养威,知为观衅而动。今天下大举,正千载一遇,时不可失。殿下速整貔貅,大引舟师,径取金陵,或抵天津,断其粮道。绝其咽喉。此奇兵乘虚,乃捷奏万全。复累世大仇,洩神人共愤,快何如之。”
由此可以得知吴三桂的建议更具战略性:以水师直取南京(当年郑成功曾兵败南京城下),或取道天津断绝清军走京杭运河的粮道。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
接到三藩之乱爆发的消息后郑经火速以陈永华辅助长子郑克臧留守台湾,自己亲率冯锡范、刘国轩等文官武将渡海到厦门。然而,由于耿精忠在举兵后不仅很快就占领全闽,其后兵锋所到浙江、江西、广东部分州县也相继投降。
于是耿精忠便后悔与郑经的结盟,再加上郑经仓促间只带了兵2000,战船不满百只更让耿精忠轻视其实力。结果耿精忠干脆在次月就撕毁盟约,这让郑经气的火冒三丈。
到了五月,郑经命令冯锡范率军攻打同安(今厦门市同安区)。耿精忠得知后调游击华尚兰守同安,同时从泉州抽调了援军,但华尚兰在见到郑军后便马上和城中的大批施琅族人开城迎接,后来就连耿精忠派来的援军也在不明所以的状态下直接被解除了武装而投降。
耿精忠闻报后只得命原本镇守海澄的赵得胜领兵前去,但赵得胜在接到命令后干脆也直接向郑经投降。跟如此一来担心后方不稳而影响到前线的耿精忠只得派遣冯国铨到厦门求见郑经请和,但郑经因为耿精忠背约在先,拒绝议和。
而在耿郑议和破裂后耿精忠又来了个昏招:六月间,耿精忠囚禁了一个叫王进功的高级将领,并抄没了他的家产,此举使得王进功之子王藩锡诱杀泉州城守并将泉州献于了郑经。
泉州的归附使得郑经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漳州,但镇守漳州当地将领是黄梧之子黄芳度。考虑到郑、黄是世仇因此郑经准备以军事手段强攻漳州城,但眼见郑军兵锋正盛,黄芳度很“识趣”的选择了先向郑经投降。这反倒让郑经失去了强攻的借口,而且还只能让黄芳度继续镇守漳州,不过,黄芳度暗地里照样和清廷通气。
另一方面的耿精忠在向郑经求和要求归还泉州被拒后,便开始抽调兴化(今莆田)、漳浦(今漳州)兵马合攻泉州,结果被刘国轩、冯锡范分别击败,后来连漳浦都被郑军在十一月趁势攻占。
这下子清廷乐到是“看热闹”,而吴三桂却再也坐不住了。
因为本来吴三桂的意图是让耿精忠由浙江北上,牵制中原地带的清军不能全力南下与吴军作战,再也郑经由海路直取天津断清军粮道。但耿、郑此时在福建打的不可开交后吴三桂只得派人带着亲笔书信前去“调停”:
“耿殿下乃殿下唇齿之邦,辅车之势,分兵速进则两相资也,持疑拒守则两相毙也。……期与殿下,耿殿下缟素三军,展拜孝陵。”
但是这时吴三桂自立为“周”的名号已传至福建,这使得郑军上下大为不满。尤其是郑军中的战将刘国轩还曾大骂吴三桂:
“吾家在海外数十年,称奉明号,今吴号称周,耿称甲寅,是以来攻尔两家。若归正朔,吾不难进镇江、上南京,否则尔两家皆吾敌国也。”
于是三方的争执直到1675年(康熙十四年)正月才决定耿、郑以枫亭(今莆田仙游县)为军事分界线,其北归耿、其南归郑。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代漳州、泉州、仙游、潮州位置示意图
而这段时间内的郑军不仅是在东线和耿精忠部作战,西线上也在与广东的尚可喜部作战。
其实在1674年(康熙十三年)六月间,清潮州总兵刘进忠就归降于耿精忠。而一开始还没有造反的平南王尚可喜在接到潮州叛变的消息后便命令提督严自明前去收复“失地”。
而当时泉州已经降于郑经,刘进忠在面对尚可喜的大军时便派人去泉州找郑经求助。七月郑经派遣赵得胜领援军赶到后战事成焦灼状态。直到十一月漳州投降后被郑经才派出刘国轩率领的第二波援军赶往潮州才将清军击溃。
此后的半年间,郑经在厦门大肆招募兵、民,而且还发挥了郑氏海商的“祖传技能”:与荷兰、英国、日本、暹罗、吕宋等处通商。
明郑三藩之乱第二阶段:刘国轩的力挽狂澜眼见郑经越做越大,“明郑”似乎有了“繁荣”的景象。但这样的景象却大大刺激了周边的势力,尤其是在漳州的黄芳度,本来就是诈降的黄芳度此后便与尚可喜密约夹击郑军,为此尚可喜令尚之孝、王国栋率大量步骑进兵潮州以牵制郑军主力刘国轩的兵力。
而刘国轩为了防止清军骑兵攻打自己在潮州城外的营地,便与刘进忠等人一起加固了营防。然而此举并不能歼灭眼前的清军,于是在僵持一段时间后刘国轩便在城外鲎母山设下伏兵在引诱清军追击至此后将清军击溃。而在这场鲎母山之战中,刘国轩总共斩首清军2万,俘虏数千。算是打出了郑军重返大陆后的最大胜绩。
至此漳州再无得到援兵的可能,郑经也干脆不装了:率领全军攻打漳州。但经过了惨烈的攻城战后郑军长时间不能破城,于是只得以围城的战术来迫使城内粮尽。
到了十月漳州终于粮尽,六日,黄芳度投井自尽,漳州开城投降。至此,郑军已经占领了东起福建泉州、漳州、兴化、邵武,西至广东惠州、潮州的广大沿海地区,而且还仗着水师进入了浙江开始攻打温州、台州、舟山等地,一时间声势浩大、颇有当年郑成功北伐的气势。
但是此时郑经战略眼光的狭小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因为其主攻方向不是北面,而是南面:命刘国轩统兵南征。
1676年(康熙十五年)二月,尚之信为了响应吴三桂将其父尚可喜软禁,而在此人归降后吴三桂便劝他与郑经联合“抗清”。尚之信便将军队撤回广州,此后双方以东莞为界。郑经令刘国轩驻守惠州,刘进忠守潮州,等待与吴三桂的会师时机。
三月,耿精忠分兵两路,一路由蔡达带兵前往汀州协守,一路由马应麟带兵攻打瑞金。但马应麟打下瑞金后居然同郑经策反,然后还顺手夺了汀州一并献与了郑经。
这下子耿精忠的地盘就只有福州周边少数地区,耿精忠便大骂郑经:
“本藩之屈意修好者,欲全力出攻浙右,会师于江南。岂期共誓之墨迹未干,遂即弃盟背约,收我叛将,侵我疆土!”
郑经则拒不承认“侵”其疆土:
“马应麟原约敝员会师江西,不意蔡达构衅于内。若非本藩师旅,今日已属他人矣!”
之后郑、耿更是成了生死仇敌,如此一来耿精忠面对由仙霞关入闽的清军根本无计可施。而此时的清军主帅康亲王杰书便给耿精忠送来了劝降信:
“尔蒙累朝厚恩,世授王爵,正当遇时立功,以承先绪。乃溺于奸计,自取诛夷。圣上念尔祖父之功,凡尔在京诸弟俱留原职,如旧豢养。复遣尔弟耿聚忠招抚,因不得前进还京。
今大兵屯仙霞岭,长驱直入,攻拔浦城。浦城乃闽省财赋要地,咽喉既塞,粮运不通,建宁、延平旦夕可下。与其执项受戮,不如率众归诚,仍受王爵,保全百万生灵。况郑锦与尔有不共戴天之仇,攘夺郡邑无已时。尔当助大兵进剿立功,何久事仇人为?”
接到“仍受王爵”的劝降信后耿精忠干脆就直接投降,如此清军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郑军。
而郑经在得知清军入闽、耿精忠投降后便派重兵把守乌龙江(闽江支流,今大部在福州)南岸。但在十一月二十四日,清军康亲王命骑兵绕道闽安(今福州闽安镇)从守军背后发起突袭,郑军大败。之后直到1677年(康熙十六年)正月初十,郑军接连丢失了汀州、泉州等重镇。
面对如此短短40多天就兵败如山倒的局面,郑经只得在厦门周边部署剩余力量。而清军面对厦门想要进攻却没有足够的船只,康亲王只得在四月间派人前去议和,并同时积极策反刘进忠所在的潮州。六月刘进忠投降,厦门周边再也没有了“友军”势力。郑经只得火速召回了刘国轩准备做最后的抵抗。
而刘国轩也不负众望,到任之后在七至十一月间主动出击:在南至泉州,北至舟山的广大海域到处利用船队发起突袭,康亲王只得实行迁海,两军谁也占不到便宜。但在1678年(康熙十七年)正月郑经命刘国轩总督诸军,并赐下尚方宝剑(不知道哪来的)。此后的刘国轩便再次展露出了其军事才能。
首个目标无疑就是漳州。虽然当时清军在漳州周边都布置重兵,刘国轩却以水师出入九龙江:涨潮进兵、退潮退兵,如此反复数日后岸上的清军再也跑不动。然后刘国轩指挥郑军从江东桥出发连接攻攻破清军营寨兵临漳州城外的万松关。清军援兵赶至后刘国轩又诱出关内姚仪(姚启圣子)统领的守军以伏兵歼灭。一时间郑军军威大盛。
▲今万松关遗址与江东古桥(与清代位置可能有误差)
此后的漳州外围的军事基地就只剩下了海澄。城中提督段应举为避免郑军围城,统帅骑兵出城列阵。刘国轩也亲率主力迎战同时派偏师包抄其后路,段应举在夹击下大败只得逃回海澄。
此后福建总督郎廷相又命都统领希佛、副都统穆赫林统兵4万继续向海澄增援。
而刘国轩则开始了“围点打援”:挖开海澄附近河道以海水灌入。并在周边山体间设伏,清军在再次中了伏兵后短时间无法再增援,至六月海澄粮尽后都统领希佛、副都统穆赫林、提督段应举再次出城与刘国轩决战被歼灭、俘虏3万人后海澄也为郑军攻占。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代漳州、海澄位置示意图
面对如此惨败,本来已经占领大半个福建的清廷只得改派福建布政使司姚启圣为福建总督,但姚启圣对海澄也是无能为力。郑军这边则把下一个目标对准了漳州城。但刘国轩考虑到此时漳州不仅城墙坚固,还有数万步骑,如果强攻胜算并不大,于是决定先攻打泉州。
▲电视剧《康熙王朝》剧照:康熙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
六月十三日,清廷派出雅塔里领浙江而来援军想要直接进攻厦门。刘国轩得知后在同安设伏,清援军被击溃了撤向了泉州。刘国轩便趁势在泉州外围“扫荡”,到了七月已经集结了6万军队的刘国轩准备对泉州发起总攻。清廷为救泉州之围在八月间紧急调集了十余万军队在泉州外围部署。刘国轩恐遭包夹,只得先撤围。
九月,集结了更多军队的清军已经将郑军战线压缩到了漳州与厦门之间的同安、长泰等地。由此双方在漳州城北展开了野战。
开战之后刘国轩亲自发起了冲锋,清军多名都统战死后刘国轩开始攻击主帅姚启圣大营,但就在双方鏖战时耿精忠率领的清军赶至。两军可谓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因此耿精忠率军不计伤亡的阻击刘国轩,而姚启圣则不断调集兵力向在阵中的刘国轩发起反冲锋。在清军的兵力、火力优势面前刘国轩所部在伤亡殆尽后败下阵来。
清军便趁势收复了同安、长泰等地。但刘国轩依然将从海澄到厦门的战线修筑了众多防御工事使得清军一时也很难突破,但从大局上来看,此时三藩之乱已经基本平定。因为这年的八月间吴三桂病死。
明郑三藩之乱第三阶段:郑经败退面对刘国轩设立的防线,姚启圣并不准备硬攻。而是先在漳州开设改为“修来馆”,招抚郑军兵民,并开出如下条件:头发全长者,赏银五十两,如果头发短者,赏银二十两。愿意入伍就给军饷,愿意耕种就送回原籍。此令发布后郑军多有“偷渡”而来之人。
到了1679年(康熙十八年)夏,康亲王为了让郑经早点回台本来想与郑经议和,甚至答应了郑经可以照“朝鲜例”。而郑经却回了这么封书信:
“夫万古正纲常之论,而春秋严华夏之辨。此固忠臣义士所朝夕凛遵,不敢刻忘也。我家世受本朝厚恩,每思克复旧业,以报高深,故枕戈待旦,以至今日。幸遇诸藩举义,诚欲向中原而共逐鹿。倘天意厌乱、人心思汉,则此一戎一旅,亦可转祸为福,何必裂冠毁冕,然后为识时务之俊杰哉。”
如果光看这封信,那么可以得知郑经算的上是个有骨气的汉子。但在实际上是因为郑军中的冯锡范坚持索要海澄作为在内陆的“通商口岸”。而康亲王对设立“通商口岸”之事其实无权过问于是便让郑军代表去找总督姚启圣。
姚启圣在得知后坚决反对康亲王的议和。然后来向康熙上书要掉施琅过来驱逐“海寇”。但清廷内部对于重新启用施琅多有反对,康熙便只得命岳州总兵万正色出任福建水师提督。
而万正色到任后便在福建开始大量打造战船。而康亲王也向康熙上了这么份奏疏:
“郑锦但云钱粮匮乏,假托支吾,语言无定。观此,海贼无降意矣。”
到了十二月清军造船打造完毕,万正色便和姚启圣决定出兵讨伐“海寇”。
▲电视剧《康熙王朝》剧照:福建将军府
另一边的郑经在得知清军准备大举发兵以后便又增拨战船百多艘战船交予了朱天贵,并命他在海坛海面上抵御清军进攻。而此时清军的水师无论是战船长辈还是兵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原有水师额兵2万人由吴兴祚统领,后姚启圣又增拨14000名,此后万正色又打造新旧战舰240只,再算上当地乡勇总共3万余人。
具体的战术则是水陆夹攻。攻击发起时间则是在1680年(康熙十九年)二月。
而此时的郑经只得调遣驻守在厦门外围防线观音山上的刘国轩回防,但此前郑军内部却早就开始了“内斗”:本来刘国轩此前兵败并非战之过。但郑经还是将林升升为了水师提督。
但问题是林升此人根本毫无军事才能。
二月初四万正色找到了镇守海坛的郑军将领朱天贵的族人并大张旗鼓的带去了劝降信。初六,当清军水师抵海坛时万正色将水师分为6个梯队随海流逐个分批出发,自己则亲率以巨舰为主的第1梯队率先向郑军发起了海面冲锋。
朱天贵本来也是亲自率舰迎战。然而林升所率的其余诸将的战船却不跟进,由此朱天贵在开战初就成了“孤军”。见此情形后续的清军水师梯队趁着海潮顺流向郑军发起了合围,无心恋战的林升立刻率郑军趁着海潮还未逆流逃出海坛海面。而朱天贵只得带少数人员突围而出。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代海坛、崇武、铜山、南澳位置示意图
清军陆军则在二月十四全面占领海坛。随后的二月十七日清军在战船上装备的红夷大炮抵达前线。于是万正色在二月二十日晨于崇武海面上趁着顺流向郑军再次发起了突袭。
此战中,郑军原本是支撑到了午时时分。但就在海潮有利于郑军时清军才亮出了红夷大炮,于是林升下令所剩郑军船队与清军展开近身战。双方惨烈的海面搏杀一直持续到了第二日夜里,而此时的清军陆军终于赶到了海岸边并架设了多个以红夷大炮为主的滩头阵地。
由此郑军败局已定。此后林升只得将船队停泊于晋江出海口,以此保全退向台湾的海路。但这样的部署就等于将海岸线的控制权也让给了清军。
▲笔者在崇武海岸边
于是清军骑兵很快就抢先一步占领了海边每一个可登陆之地并开始架设炮台。此后无处可去的林升只得率领船队前去料罗湾停泊。
而郑经在得知己方船队居然驶向料罗湾后只得空骂林升一通,然后命刘国轩死守厦门,但此时的厦门一无水师协防,二无足够的粮草。刘国轩根本无从防守。
当厦门城中如此混乱的情形被清军得知后便准备发起进攻,郑经只得从厦门出逃回到了台湾。到了5月,还在铜山留守的郑军朱天贵所部2万余人也全部归降了清廷。至此,郑军在又一次丢失了内陆全部据点后只得全军败退。而历时7年的三藩之乱也终于彻底平息。
总结:郑氏父子与台湾郑成功驱逐荷复台是功在千秋的民族英雄。
因为就海防形势来看台湾是中国海防的门户,康熙曾亲言“台湾定则东南定、东南定则海疆定、海疆定则江山永定”的说法。
▲电视剧《沧海百年》剧照
也因此台湾极易引起外国(尤其是日本)的觊觎。而郑成功复台后,进行的一系列措施很有效的阻隔了他国势力对台湾的侵略,这也是对古代中国海防上的一大贡献。
从经济而言,台湾在郑成功收复以前已经被荷兰人蹂躏多年。当地民众已经民不聊生,正是郑成功的复台才使得当地的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同时使得台湾在明末清初的岁月里就打上了华夏正统的观念。而这并为日后施琅收台打下了民心的基础。
那么郑经参与的三藩之乱有没有推翻清廷的可能?笔者认为没有。
这是因为郑经之所以能参与到三藩之乱是吴三桂从一开始约郑经出兵的目的就是要郑经助他与满清争天下。所以虽然同为反清,却是各有目的。而耿精忠在品性上吴三桂属于一路货色,但在战略眼光上更是鼠目寸光。
因此三藩之乱既不是反清复明,更不是恢复华夷秩序。而是以割据为目的的叛乱,其失败从一开始就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何况郑军与清军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这是因为台湾的人口、经济就算经过郑氏两代人的努力却依然落后。因此郑经渡海前不仅装备落后且粮饷严重不足根本无力和入关已经多年的清廷相抗衡。只是因为三藩之乱的爆发才给了郑经“上岸”的机会。但是清廷在挺过前期的被动之后,在中期开始使用分化、离间、调略、笼络等各种“外交”手段得以遏制住了三藩的攻势。
因此从康熙十五年吴三桂溃败于湖南之后,清军便开始全面展开反击。虽然刘国轩使郑军获得了短暂的军事胜利,但这样的战术性胜利根本弥补不了双方实力的差距。
另外作为主帅的郑经本人也没有其父的武勇、胆量。甚至在整个三藩之乱期间都没有过一次冲锋在一线的记载。再加上郑氏集团内部矛盾重重,郑经的统帅力也根本无力号令全军,最终的结局便是灰头土脸的退回了台湾。
而康熙也在此时下定了要天下一统的决心…………
▲电视剧《康熙王朝》剧照
参考资料
书籍
《台湾通史》第二卷:明郑时期 陈之平主编 陈启钟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清代三番研究》 刘凤云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三藩史略》 滕绍箴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明郑四世兴衰史》 杨友庭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郑成功与明郑在台湾》邓孔昭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
《明郑人物列传》林英明 著 闽南文化出版社
论文
《郑成功复台后台湾土地的开发极其历史意义》 林庆元
《海坛崇武海战与郑经弃金厦退守台湾》 陈在正
《郑经与三藩之乱》李鸿彬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