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推翻狗品种与能力之间的关键假设

煎蛋 2025-02-07 07:11:20

一项新研究发现,狗的颅骨形态与其特定任务能力并无直接关联,这表明行为特征和个体可训练性才是决定狗狗表现的关键。

狗在人类生活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除了陪伴,它们也被塑造成各类专门的角色,如牧羊、猎捕和看护,至少这是常见的观念。

然而,一项最新研究挑战了这种观点,认为某些品种天生就更适合特定任务,这一说法与它们的颅骨形态并无关系。该研究由Nicholas Hebdon和Lindsay Waldrop领导,并于1月29日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3D重建技术,分析了来自40个家犬品种和18种野生犬科物种的117具颅骨。

研究发现,不同品种之间的颅骨形状和功能类别有很大重叠,且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那些被选育用于咬合或嗅觉工作的品种,具有特定的颅骨形态来增强这些能力。这表明,狗的繁育主要是基于人类偏好的可见特征,而个体性格等因素可能对狗在任务中的表现有更大的影响。

颅骨形态与任务专业化

“在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创造了数百种外观各异的狗品种,这些品种在牧羊、保护和嗅觉检测等特定任务上也非常擅长。我们一直认为这些狗之所以外形不同,是因为它们在这些任务上具有结构上的专业化,但我们的研究表明,至少在颅骨方面,它们并未在涉及颅骨的任务上做出特别的结构适应,”Chapman大学生物科学助理教授Waldrop指出。

这项研究检查了常用于咬合工作和嗅觉工作的狗品种,例如执法和军事工作中常用的警犬,它们被训练用于巡逻和嗅探。研究人员使用先进的3D颅骨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功能组的犬种,这些组由美国养犬俱乐部(AKC)和联合养犬俱乐部(UKC)等机构定义。

结果显示,家犬品种在颅骨形态上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但在与功能任务相关的颅骨部位上却高度重叠。这表明,特定品种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在执行任务时表现出形态上的特殊适应。例如,咬合力的测量显示,那些专门培养用于咬合工作的犬种与其他犬种并无显著差异。

揭开咬合力和嗅觉能力的误解

“关于狗攻击人的新闻屡见不鲜,通常会有特定品种成为报道的重点(如比特犬)。有些人声称,这些狗的咬合力比同体型的其他狗更强,或者它们有‘锁咬’等特殊特点,使得它们对人类特别危险。我们的研究表明,这完全是错误的;那些专门用于咬合工作的狗,并没有在结构上与其他狗有区别,”Waldrop说道。

同样,那些被选育用于嗅觉工作的品种,其嗅觉形态也未表现出比其他品种显著的增强。

唯一展现出明显颅骨形态差异的,是短头型犬种(如斗牛犬),它们的短鼻特征并不与功能专业化相关。相反,人的审美偏好在塑造这些犬种的颅骨形态上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与野生犬科动物的比较

研究的第一作者Nicholas Hebron,曾在Chapman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他表示:“我最惊讶的是,绝大多数狗的颅骨形态竟如此相似。人类在改变这些动物的外观上做了大量工作,原本我以为会看到一些显著的群体差异,但实际上并没有看到。”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家犬的形态与野生犬科动物(如狼和狐狸)有很大不同,这些野生犬类的颅骨形状通常更符合它们自然的功能需求。狼和狐狸通常具有相对于头骨长度的长鼻子,这是依赖敏锐嗅觉等感官的物种的典型特征。与家犬相比,未驯化的动物,特别是狼,它们的颅骨形态反映了进化上为了狩猎和嗅觉工作而进行的适应。这与家犬品种在形态上的缺乏强烈专业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有趣的是,狐狸的颅骨形态与一些家犬品种,尤其是猎犬类品种有很大重叠,后者历史上是为了控制害虫而培育的,这表明它们在追捕小型猎物时可能在颅骨结构上有相似的功能。

虽然这些结果与普遍认为“为特定目的培养的狗比没有经过相应培养的狗更擅长咬合或嗅觉”的观点相悖,但它们表明,行为特征与表现之间的关联要大于形态特征。近期研究表明,许多品种相关的行为特征是部分遗传的。这为狗的繁育和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尤其是在执法和搜救等领域——行为特征和个体可训练性可能是决定狗狗表现的关键因素。

本文译自 scitechdaily,由BALI编辑发布。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