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颂阜城
千载阜城韵自长,人文熠熠绽华光。
古街旧巷遗风在,剪纸非遗技艺彰。
湖映太行添秀色,香飘酱肉惹馋肠。
相逢此地皆欢悦,沉醉其间意未央。
千年古县:探寻阜城的历史脉络
阜城,这座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县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彼时阜城属晋,在华夏大地的历史演进中开始崭露头角。战国时期,这里成为燕、赵、齐国的交界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见证了诸多纷争与融合 ,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为阜城的历史底蕴注入了多元的基因。
西汉时期,阜城县正式设立,因境内地势高,多土岗、沙丘,古人取 “物阜民丰” 之意,又结合《尚书》中 “阜成于民” 的内涵,赋予了这片土地一个充满美好期许的名字 —— 阜城。治所位于今古城,当时的弓高县、候井县、蒲领县也在今境范围内,同属幽州勃海郡。汉景帝时期,阜城曾改名昌城,属冀州信都国,到了东汉,又恢复为阜城县,归属冀州安平国。这段时期,阜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逐渐发展起来,农业生产不断进步,人口也日益增多,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阜城属魏,隶勃海郡。在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岁月里,阜城的归属频繁变动,初属北魏冀武邑郡,后隶长乐郡。北齐天保七年(556 年),县治迁移至如今的阜城,这一举措成为阜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的县治所在地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隋初,阜城属长乐郡,后又先后属河间府、隶观州,再属冀州信都郡。唐初,阜城属观州,贞观十七年(643 年)归属河北道冀州信都郡。天祐二年(905 年),为避朱温父亲朱诚的名讳,阜城更名汉阜,后又恢复为阜城县。在唐宋时期,阜城的经济持续发展,商业活动日益繁荣,文化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宋初,阜城属冀州,嘉祐八年(1063 年)曾省入东光,后又复置,属河北东路永静军。靖康年间(1126-1127 年),伪齐帝刘豫将其改名为阜昌郡,并作为郡治。金代时,阜城复为阜城县,同时改名景州。元代末直至明清时期,阜城均属河间府。在这漫长的封建王朝时期,阜城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每一次变革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不断地适应和发展。
民国时期,阜城的归属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民国二年(1913 年),属渤海道;民国三年(1914 年),属津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 年),改属河北省。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东光西区与阜城县合置阜东县,治所位于今景县孙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5 月,迁入阜城境内。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阜城复名阜城县,隶衡水专区。此后,在 1952 年改属沧县专区,1958 年 11 月并入交河县,隶沧县专区,后隶天津市南郊区。1961 年 5 月,交河县分为东光、交河、南皮三县,原阜城砖门以东地区划给东光县,以西划归交河县。1962 年 5 月,阜城县恢复建制,重新回归衡水专区。1970 年,属衡水地区。1996 年 5 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衡水地区,改设地级衡水市,阜城县从此成为衡水市下辖的重要县城之一。
质朴民风:感受阜城的人文魅力
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阜城人 “艰苦朴素、重信义、讲礼让” 的质朴民风 。在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而温暖,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在阜城县的企业中,人文关怀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河北景沃环保设备公司为例,领导关爱职工,将职工的生活问题放在首位。为了让员工住得舒适,在所有员工宿舍都安装了空调和暖气;为了让员工吃得舒心,全天饭菜免费供应。当与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签订订单后,工作任务繁重,员工有时需要晚上加班,公司不仅提供夜宵,还一分钱不收,全力保障工人们的营养和体能。
为了解决员工上下班路程远的难题,公司专门安排两辆大巴车定时接送。像家住景县北留智镇常庄科村的陈祥国,家离公司将近 100 里,以前骑电动车上班不仅电量不足,而且下班晚了还不安全,现在有了大巴车接送,既方便又安全。公司还十分关爱职工的身体健康,除了合理安排膳食和定期组织健康活动外,还会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免费体检,并根据员工身体状况及时调整工作岗位。例如,电焊工崔彦刚在年初体检后,因身体原因不适合继续从事电焊工作,公司便将他及时调整到压滤机组装车间,虽然工资有所减少,但崔彦刚依然感激公司没有抛弃他,还为他保留了工作岗位。
在日常生活中,阜城人的质朴民风也展现得无处不在。走在阜城的大街小巷,邻里之间见面总是热情地打招呼,互相问候。哪家有困难,邻居们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在乡村,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更为浓厚,农忙时节,村民们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互相帮忙收割庄稼,场面热闹而温馨。在学校里,同学们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老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让这种质朴的民风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独特习俗:领略阜城的民俗风情
在阜城,民俗文化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描绘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百态和美好期许。
“打囤” 是阜城乡间农户独具特色的节日风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正月二十五,这个被视为 “囤神” 生日的特殊日子,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天还未亮,一家之主便早早起身,用前一晚准备好的灶灰,在院子中央精心淋划出巨大的圆圈,圆圈内再划一个醒目的十字,这简单而又充满仪式感的动作,仿佛是在向天地宣告对丰收的祈愿。十字中心,会放上家中所能搜集到的麦子、谷子、玉米、高粱等粮食颗粒,再用砖头小心翼翼地盖上,同时燃起几炷香和几张冥纸,主人在囤旁虔诚地祈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后,男主人会找出春节时特意预留的鞭炮在院内燃放,清脆的炸响在村庄上空回荡,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氛围。孩子们也被这热闹的场景吸引,兴奋地搜寻着燃放鞭炮的快乐,但他们心里都清楚,不能踏入囤中,更不能乱动砖头和粮食。随着太阳升起,大人们各自忙碌起来,那些寄托着美好愿望的囤,有的被顽皮的孩童不小心破坏,有的则成了家禽家畜的 “游乐场”,囤中的粮食也常常被它们享用,最终变得一片狼藉,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个习俗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期待。随着时代的发展,阜城人民的生活日益丰富,“打囤” 的内容也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粮食囤,如今还出现了盛放钱币、水果、糕点等的 “钱囤”“水果囤”“美味囤” 等,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更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多元追求。2009 年,“阜城打囤” 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这一古老习俗的高度认可和保护,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阜城剪纸同样历史悠久,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 200 多年历史,2016 年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起源与当地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据说最初是受刺绣花样的启发,逐渐发展而来。相传金元时期,一位姓陈的纸糊匠沿大运河营生,他心灵手巧,在扎纸活、糊顶棚之余,会用红纸剪成花鸟鱼虫等形象贴在四周,为生活增添喜庆氛围,深受大家喜爱,从此阜城剪纸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阜城剪纸以传统的中国绘画为基础,巧妙融合了中国画的写意、工笔等多种形式,同时广泛吸收古今各地剪纸艺术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粗犷豪放的大气之作,展现出豪迈的气势;也有严谨逼真的细腻之作,将物象的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在 “刀功” 上更是独具匠心,线条细如发丝却流畅优美,纹理清晰,给人以美的享受。选材方面,阜城剪纸极为广泛,无论是山川树木、花鸟人物,还是草虫走兽、书法作品,皆能在艺人的手中生动呈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如今,阜城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民间剪纸加工和集散地之一,形成了以崔庙陈集为中心,辐射周边多个乡镇村庄的剪纸产业集群,从业人员众多,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还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 28 个国家和地区,让阜城剪纸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绽放光彩。
非遗传承:品味阜城的文化韵味
阜城剪纸作为阜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起源于金元时期,传说一位姓陈的纸糊匠沿大运河谋生,他扎纸活、糊顶棚后,会用红纸剪成花鸟鱼虫等图案贴在四周,为生活增添喜庆氛围,深受大家喜爱,阜城剪纸也由此在民间生根发芽。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阜城剪纸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传统的中国绘画为基础,融合了中国画的写意、工笔等多种技法,线条流畅,形象鲜明。在刀工上,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境界,线条细如发丝,却能做到流畅优美,纹理清晰,欲断还连,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在题材方面,阜城剪纸涵盖广泛,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从历史故事到现代生活,无一不可成为剪纸的创作素材。无论是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还是展现人们的幸福生活,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比如,剪纸艺人刘建国历时 42 天创作完成的剪纸作品《京杭流韵图》,长 173 厘米,宽 61 厘米,以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景观为素材,包含了运河走向图、通州燃灯塔、扬州文峰塔、行船等独具运河文化元素的图案,右下角的玉兰花象征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整幅作品构思巧妙,浑然一体,阴刻阳刻交替使用,生动地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再现了运河之美。
如今,阜城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个文化产业。阜城县积极推动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建立剪纸博物馆、剪纸人才培训中心,成立剪纸协会等方式,形成了从染纸、设计创作、刻刀、剪纸到营销的一条龙产业链条。目前,阜城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民间剪纸加工和集散地之一,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 28 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
如画景致:畅游阜城的特色景点
阜城,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拥有众多令人流连忘返的特色景点,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阜城太行湖公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公园内湖泊星罗棋布,湖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钻石在闪烁。湖边绿树成荫,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像是少女的发丝,轻轻拂过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沿着湖边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微风的轻抚,让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乘坐小船,在湖中悠然自得地飘荡,欣赏着周围的湖光山色;也可以在岸边的草坪上铺上一块野餐布,与家人朋友共享美食,享受悠闲的时光。
古北岳庙作为阜城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之一,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这座庙宇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祭拜岳神的重要场所。庙宇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走进庙内,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墙壁上的壁画色彩鲜艳,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栩栩如生,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领略到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生态庄园则是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为游客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绝佳机会。庄园内自然风光优美,各种珍稀植物和动物在这里和谐共处。漫步在庄园中,你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听到鸟儿欢快的歌声,仿佛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庄园还设有丰富的娱乐设施,如采摘园、垂钓区、儿童游乐场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各种娱乐活动带来的乐趣。在这里,你可以亲自采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体验丰收的喜悦;也可以在垂钓区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放松;孩子们则可以在游乐场里尽情玩耍,释放他们的童真和活力。
舌尖诱惑:畅享阜城的特色美食
阜城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孕育出了众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每一道都承载着阜城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阜城老豆腐堪称当地早餐的 “灵魂担当”,以其细腻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闻名遐迩。制作时,选料极为讲究,需将杂豆、酶豆、瘪豆仔细筛选剔除,只留下纯正饱满的黄豆。经过洗净、石磨粉碎、去皮等工序后,开始磨浆。这豆浆的制作工艺与普通豆腐相似,却又暗藏玄机。盛豆腐的大罐会用棉布精心包裹,哪怕是在寒冷的冬日,也能让老豆腐始终保持着热乎乎的温度。当一碗老豆腐端上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如羊脂玉般细腻嫩滑的豆腐,轻轻晃动碗身,豆腐微微颤动,仿佛在向食客们招手。再看那碗中的佐料,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小磨香油的醇厚香气率先扑鼻而来,紧接着是芝麻酱的浓郁、蒜泥的辛辣、辣椒油的热烈、盐水的咸鲜、酱油的醇厚以及醋的酸爽,每一种佐料都在舌尖上跳跃,相互交融,奏响一曲美妙的味觉交响乐。舀上一勺放入口中,豆腐入口即化,伴随着各种佐料的味道在口腔中散开,那股清香可口的滋味,瞬间唤醒了沉睡的味蕾,让人回味无穷。
阜城烤鱼也是一绝,选用新鲜的草鱼或鲤鱼,先将鱼处理干净,在鱼身上划上几刀,方便入味。然后用葱、姜、蒜、料酒、生抽、盐等调料将鱼腌制一段时间,让鱼肉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腌制好后,将鱼放入烤箱或烤架上烤制,在烤制过程中,要不断地刷油和翻面,确保鱼的表面金黄酥脆,内部鲜嫩多汁。与此同时,准备好各种配菜,如洋葱、土豆、芹菜、豆皮等,将它们切成适当的大小,放入锅中炒熟,加入适量的火锅底料、豆瓣酱、辣椒等调料,炒出浓郁的香味。待鱼烤好后,将炒好的配菜铺在鱼身上,再淋上一些汤汁,放入烤箱中继续烤制几分钟,让鱼和配菜充分融合,香味更加浓郁。端上桌的烤鱼,香气四溢,鱼肉鲜嫩,配菜丰富,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香味,让人欲罢不能。
快来阜城,解锁更多精彩!
阜城,这座充满魅力的县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从悠久的历史中走来,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在质朴的民风里扎根,它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真情;以独特的习俗为特色,它展现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借非遗传承的力量,它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凭借如画的景致,它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用舌尖上的美食,它满足了人们对美味的追求。
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蕴含着故事,每一道美食都饱含着情感,每一项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无论是漫步在古老的街巷,感受岁月的痕迹;还是在公园中欣赏湖光山色,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亦或是品尝着地道的美食,让味蕾沉浸在美味的海洋中,阜城都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