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欧盟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再度升级。特朗普政府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后,欧盟宣布对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实施分阶段反制措施,首次动用被称为"贸易火箭炮"的《反经济胁迫条例》(ACI)。然而,这一强硬反击计划在欧盟内部遭遇意大利的关键阻挠,暴露出成员国在贸易政策上的深刻分歧。

一、欧盟"贸易火箭炮"的实质与背景 欧盟此次启用的《反经济胁迫条例》于2023年10月正式生效,旨在应对第三国通过贸易或投资手段对欧盟施加的"经济胁迫"。该工具允许欧盟采取包括加征关税、限制市场准入、禁止政府采购等12项反制措施,被视为欧盟贸易防御体系中最具威慑力的武器。此次针对美国钢铝关税的反制措施,正是该条例的首次实际应用。
从经济背景看,2023年欧盟对美商品贸易顺差达1558亿欧元,但服务贸易逆差1040亿欧元,总体呈现"货物顺差、服务逆差"的结构性特征。美国的关税措施直接冲击欧盟机械、车辆、化学品等优势产业,而欧盟选择威士忌、摩托车、农产品等作为反制目标,试图精准打击美国共和党票仓州的经济利益。
二、意大利阻挠的核心动因 意大利的反对立场源于多重现实考量:
1. 产业利益受损:意大利对美出口中,葡萄酒、橄榄油等农产品占比突出。2024年意大利对美葡萄酒出口额达19.3亿欧元,占其全球出口的24%,且创造超过170亿欧元的附加值。特朗普威胁对欧洲酒类征收200%关税后,意大利葡萄酒协会警告可能导致每周1亿欧元的运输损失,部分进口商已暂停装船。
2. 经济脆弱性:意大利工业联合会已将2025年GDP增长预期从0.9%下调至0.6%,若贸易战升级可能进一步降至0.2%。该国高度依赖外部能源和原材料进口,且在半导体、电动车等领域竞争力不足,担心反制措施引发美国更广泛的报复。
3. 政治策略选择:总理梅洛尼政府采取"亲美但务实"的外交路线,试图在跨大西洋关系中扮演调停者角色。梅洛尼公开表示"贸易战必然削弱西方",主张通过谈判而非对抗解决争端,这与法国、德国的强硬立场形成对比。
4. 欧盟决策机制约束:根据欧盟规则,反制措施需27个成员国中15国支持(且人口占比65%)。意大利联合法国、爱尔兰等农业出口国组成"谨慎联盟",要求调整反制清单,将酒类、农产品等剔除,导致欧盟委员会被迫推迟原计划的4月1日关税生效时间。
三、欧盟内部的博弈与妥协 意大利的阻挠并非孤立事件,反映出欧盟成员国在贸易政策上的深层分歧:
1. 法意的双重困境:法国同样面临美国对葡萄酒、奶酪等产品的关税威胁,但其更倾向于通过"数字税"等非传统手段反制,主张将美国科技巨头纳入打击范围。意大利则担心这类措施可能引发美国对欧洲汽车产业的报复,尤其是Stellantis等企业在美业务。
2. 德国的战略权衡: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一方面支持对美强硬,另一方面担忧汽车关税冲击本国制造业。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强调"必须明确回应",但汽车工业协会警告关税将"致命打击自由贸易"。
3. 小国的生存焦虑:爱尔兰、希腊等国依赖对美农产品出口,担心反制措施导致美国转向巴西、阿根廷等替代供应国。爱尔兰公共开支部长直言"应避免针锋相对的报复"。
4. 欧盟委员会的折中:为争取成员国支持,欧盟委员会提出"平衡产品选择"方案,例如将大豆等关键饲料原料移出反制清单,并承诺通过谈判调整对美关税。同时,欧盟启动对美国科技企业的调查,试图通过《数字市场法案》施加压力,以服务贸易反制弥补货物贸易短板。
四、地缘经济格局的连锁反应 这场贸易摩擦已产生广泛影响:
1. 跨大西洋关系裂痕:特朗普将欧盟称为"最具敌意的经济体",威胁对汽车等产品加征25%关税,而欧盟则考虑限制美国科技公司参与公共采购。双方在钢铝、数字税、农产品等领域的争端可能演变为全面贸易战。
2. 全球供应链重构:欧盟加速与东南亚国家深化合作,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欧盟贸易专员塞夫科维奇近期密集访越,推动《欧盟-越南投资保护协定》生效,试图构建"去美国化"的供应链网络。
3. 多边贸易体系危机:中国外交部指出,美欧关税战"破坏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而欧盟《反经济胁迫条例》的单边主义倾向可能加剧全球贸易碎片化。
4. 意大利的战略摇摆:尽管反对欧盟的强硬反制,意大利仍在寻求与中国车企合作,试图通过吸引东风、奇瑞等企业投资缓解汽车工业衰退压力。这种"经济务实主义"与欧盟整体战略形成微妙张力。
五、未来走向的关键变量 当前局势的发展取决于三大因素:
1. 美欧谈判进展:欧盟已派出贸易专员恢复与美国对话,试图通过"钢铝关税豁免+服务贸易开放"的一揽子方案降温冲突。若谈判破裂,欧盟可能在4月中旬启动第二阶段反制,涉及180亿欧元美国产品。
2. 意大利的政治动向:梅洛尼政府需在保护本国产业与维护欧盟团结间寻求平衡。若国内经济压力加剧,可能转向更激进的反制立场,或推动欧盟内部补偿机制。
3. 全球经济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美欧贸易战可能使全球GDP增速下降0.8个百分点,而意大利等开放型经济体首当其冲。若全球通胀压力持续,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进一步抬头。 这场被意大利"拖慢节奏"的贸易战,本质上是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共同利益"与"成员国私利"的碰撞。意大利的阻挠不仅暴露了欧盟决策机制的脆弱性,也预示着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欧洲内部的战略共识将面临更严峻考验。
作者:蜀中野人
编辑:蜀中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