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太空没有重力,也没有大气,在没有太阳照射的地方,温度特别的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宇航员在太空中死去,他的尸体到底会不会腐烂?
尸体腐烂所需的几个条件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地球上的人去世,尸体发生的种种变化。
一个人去世后,他的心跳会停止,没有任何呼吸,大脑也彻底罢工,刚开始,尸体的外观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就像睡着了一样。
紧接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变化开始了,尸体内的微生物和细菌悄然开始活跃,正是因为它们,尸体才会腐烂。
一个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人体内部的免疫系统不再运作,体内的细菌在失去天敌的情况下开始快速繁殖。
它们会分解那些人体的蛋白质和脂肪,吞噬尸体的细胞,随着不断繁殖的规模越来越大,尸体呈现出腐烂的迹象,整个过程仅需几个小时。
一开始的时候,人体细胞还能保持完整,不过随着代谢产物的不断积累,细胞开始分解,人体进入腐烂的初期阶段,比如长尸斑。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让尸体腐烂的速度和方式大不相同,一般我们认为,细菌喜欢更温暖的环境,温度适宜的情况下,人体也会加速腐烂。
如果温度太低,那么则会抑制微生物和细菌,使得人体腐烂的过程大大放缓,甚至出现冰冻现象,达到常年不腐的效果。
比如那些丧命在南极的科考队员,尸体存在那里,有时候几十年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轻微腐烂而已。
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水分,细菌的繁殖需要水分,而且需要大量的水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南方一些地区,常年下雨,屋子里的湿气大,床被特别容易发霉长斑,这就是细菌大规模繁殖的宏观表现。
所以往往越是潮湿的环境,细菌的繁殖速度越快,这它们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
而且潮湿的空气也能加速尸体内部化学反应的进行,使得尸体的脂肪和蛋白质分解。
假设处在封闭的空间里,空气不流通,那么腐烂气体无法及时排出,容易在尸体周围积聚,导致尸体肿胀,甚至裂开,散发出刺鼻的臭味。
死者遭受过创伤的话,尤其是内脏破裂,细菌就更容易进入体内,而脂肪较多的人,尸体腐烂得相对慢一些,因为脂肪比蛋白质分解的速度要慢。
死后几小时内,尸体会出现尸斑,血液受重力影响聚集到身体的下部,皮肤上会形成紫红色的斑点。
随着细胞自我消化,尸体表面会逐渐发黑,4天后尸体开始膨胀,皮肤会变成青绿色,甚至出现破裂的情况。
10天后基本就是高度腐烂了,尸体的皮肤开始脱落,内脏开始腐化,肠道内的细菌大规模繁殖,分解尸体内的食物残渣,产生更为强烈的臭味。
此时尸体的颜色会逐渐从绿色变为黑色,外形变得极其狰狞,就连家属都难以辨认。
几个月后,尸体的软组织完分解的就差不多了,只剩下质地更为坚硬的骨骼,不过骨骼也是会随着时间降解的,直到最后完全消失,只不过这一过程极其漫长。
大约几十到上百年后,尸体回归大自然,化作土壤中的一部分,成为新的生命循环的一部分。
但在太空,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
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宇航员在太空中牺牲,确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除非受到外部撞击,导致太空舱的失压,宇航员直接暴露太空的真空中环境中。
再比如发动机故障可能使航天器失去轨道,无法返回地球,或者导航系统问题可能导致航天器偏离轨道。
最危险的就要数太空行走了,我们知道,太空漂浮着大量微小颗粒,甚至是与高速飞行的物体。
这些碎块的速度可达每秒几公里甚至更高,一旦与航天器或宇航员发生碰撞,后果可能是致命的。
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金属碎片,在撞到航天器外壁的时候,也会导致舱体破裂,引发剧烈的爆炸。
如果宇航员在太空行走任务中不幸死去,那么他的尸体就会被宇航服牢牢包裹。
现在的宇航服都是高科技,看起来像是一个完美的保护层,但他并不能保证人体不会腐烂,尤其是在太空这样的极端环境下。
宇航员失去生命体征后,体温开始逐渐下降,血液流动停止,细胞的新陈代谢也随之停滞。
表面上看尸体完好无损,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冷冻状态,因为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氧气和细菌几乎不存在。
前面我们提到过,尸体的腐烂主要依靠细菌的作用,所以宇航员的尸体就像是被放进了一个巨大的无菌罐子,细菌无法侵入,自然也无法正常的腐烂。
不过这不代表尸体永远不会发生变化,太空中的低温,会导致体内的水分迅速蒸发,尸体失去水分,慢慢变得干瘪。
久而久之,皮肤还会干裂,直到水分彻底蒸发干净。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太空中的强烈辐射,尤其是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会对尸体造成更大的破坏。
在没有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紫外线会直射宇航员的皮肤,即便是在穿着宇航服的情况下,只要照射时间足够长,那么还是会摧毁细胞结构。
最直观的表现是,紫外线会让尸体变色,表面会变成暗褐色或黑色,肉体逐渐失去弹性,像木头一样。
最坏的情况是,尸体直接暴露在太空中,体内的气体压力差可能导致尸体膨胀。
如果这个宇航员的尸体漂浮在远离太阳的深空,温度会骤降至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尸体将完全被冻结。
在这个极寒的环境下,尸体几乎不再变化,像一块封存的冰雕,保持着生前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