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小区里的亲子活动一如既往地热闹。
张阿姨正抱着她刚满两岁的孙女,欣喜地跟邻居们打招呼。
突然,邻居李奶奶凑过来,给了小孙女一个亲吻。
一旁的妈妈立刻紧张起来:“阿姨,这样亲孩子不太好。
”对此,有人表示理解,有人却觉得反应过度。
这种场景,在许多家庭都能看到。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一个吻,让孩子失去了光明。
亲吻后的悲剧:乔万的故事乔万是纳米比亚的一个小男孩,故事开始时他16个月大。
像普通宝宝一样,他享受着亲友们的疼爱。
一次家庭聚会中,亲戚习惯性地亲吻了他的眼睛。
几天后,乔万的左眼出现感染,发红且宝宝哭闹不止。
起初,父母以为只是普通的眼部感染。
随着几天的过去,病情开始恶化——医生的诊断结果显示,乔万的角膜出现了穿孔,原因是疱疹病毒。
这一切竟与亲戚的一个吻有关。
“亲吻病”的秘密:为什么亲吻会致病?
很多人会惊讶,亲吻有什么坏处呢?
其实,亲吻病真正的罪魁祸首是EB病毒,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疱疹病毒。
数据显示,成年人携带EB病毒的比例高达90%-95%,但由于免疫力强,通常不会有症状。
当它通过一个小小的亲吻传递给免疫力尚未完善的婴幼儿时,状况就全然不同——宝宝极易受到这种病毒的侵害,出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有时候,这种亲昵之举竟成为疾病的源头。
哪些情况下亲吻对孩子有害?
对于亲友表达爱的方式,很多人都习以为常,但有五种情况需要特别警惕。
第一类是患有口腔疾病的人,这类人的口腔中有众多病原体。
一旦亲吻宝宝,病菌就有可能传递给抵抗力弱的小家伙。
第二类是患有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的人,病毒可以轻易通过唾液或飞沫传播。
第三类是长水疱、疱疹的人,亲吻甚至接触都会传播病毒。
第四类是化妆的人,带妆亲吻可能将化妆品中的有害物质带给宝宝。
抽烟的人不宜亲吻孩子,因为有毒物质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这些情况,看似平常,但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确实需要多加考虑。
如何有效避免“亲吻病”?
对不少父母来说,如何礼貌地拒绝或避免亲友过度亲密接触宝宝是一个难题。
其实,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可以鼓励大家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喜爱,或推荐其他互动方式,比如握手、拥抱等。
此外,也可以明确说明医生的建议,婉转地提示亲友宝宝正处于易感染阶段,需要更小心。
当面对热情的亲友,在提出建议时显得温和而坚定,更容易被接受。
同时,可以准备湿巾等,帮助亲友在与宝宝接触前做简单的清洁。
旁敲侧击地提醒,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
乔万的妈妈曾经总结道:“第一次有人告诉我不要让任何人亲吻你的宝宝,我也曾认为这过于紧张,而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其实,在表达爱意的同时,家长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孩子的健康与安全。
亲吻确实是我们表达爱的自然方式,但适度的保护和合理的防范更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结尾不妨引导读者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在表达情感与守护孩子健康之间找到平衡。
毕竟,关爱不仅仅是亲吻,更多的是对孩子健康的细致呵护。
通过简单的调整,与亲友建立起对孩子更为安全健康的爱,是每个家庭都值得推敲和实践的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