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相反,自姚明那个时代后,未来10年不敢说——毕竟联盟的风向随时可能改变——起码未来5年,是高大中锋最好的生存时代。
我们可以看下当前联盟那些高大、沉重、移动又不那么敏捷的中锋生存的如何:
约基奇作为低位中锋+超级控卫的异化再生体不提——移动更慢、射程也更短的祖巴茨正在逐渐成为快船攻防的小核心;攻击能力更弱的凯斯勒也是我湖得不到的男人;扎克伊迪和克林根这种年轻巨人也在各自球队占据稳定出场时间;博尔特尔要两千万合同,武切维奇也一度是勇士的梦中情锋,老洛佩兹如果出现在市面上,依旧会有人追捧。

各个年龄段,各个生态位都有这类高大中锋的身影——我们都不需要提文班和切特这种虽然高但极其敏捷的非典型巨人——而这在早些年是很难想象的。
在19年前后,中锋不能投三分,身价就要砍一半,不能防挡拆,出场时间也要砍一半,除了戈贝尔这种护框领域过于强悍的特型中锋,能起到常规赛战绩保底的作用,很少有缺乏射程、换防能力的大中锋可以长期占据球队的核心轮换地位。
但这两年,联盟的趋势和风向,正在逐渐改变,盛行的所谓“小球时代”,其实已经逐渐成为过去式,强调体型、对抗和护框的内线版本正在回归:
随着拼图球员整体投射效率的膨胀,各个球队的投射水平逐步拉齐,除了凯尔特人这种过于好的,其他球队间有参差,但大体在一个图层,不存在15勇士对联盟的降维打击。
而当大家只通过三分无法创造足够获胜的优势时,自然需要从其他地方寻找增量——中距离毕竟是个太少人掌握又太不实惠的区域,于是篮下的争夺重新变得重要。

并且,当三分不能引起人们的恐慌时,联盟的球探、教练们镇定下来,就会发现除了少数真正能持续投进的球员,其他人的三分也就是个假把式——你让DFS或小琼斯这种球员一致出手,那你的比赛其实就已经赢了一半。
因此,相比为了扑防每一个三分而导致内线失守,逼迫进攻方让第4、第5人出手大量的三分,反而是数学预期上更好的防守选择,这让防守突然又有了抽调去防守禁区的人手。
进攻方重新重视禁区得分,防守方也有了支援禁区的人手,那谁在这块战略地带的存在感最强,作用最大?
自然是体型、吨位最大值的中锋。
于是各类中锋错防的策略开始出现,由5号位去领对手进攻最差的点位,而不是一味地保持中锋对位,从而避开5号位挡拆的防守一线,保持在禁区提供最大幅度的护框和篮板,限制对手在禁区的出手分布。

即使对位人强行上提参与掩护,中锋也可以跟领防人一起,用夹击或强延误逼出球给拖进攻的掩护人,然后利用对方进攻水平不高的缺陷,通过后续轮转来阻滞这次防守,从而为中锋回到篮下争取时间。
因此,当联盟愿意将中锋留在篮下,并有了与之匹配的策略、资源时,高大中锋移动缓慢,无法换防的问题就能在大多数时间被掩盖,只要具备足够出色的护框、篮板,以及防守端进行轮转的意识与执行力——你可以不快,但不能在上提之后不知道回位——就具备了生存基础。
当然,这要求你防守端是有真东西,得能实打实提供比小阵容强出一截的防守影响力,否则只是如瓦蓝这种,空有体型,其实防守端护框只是假把式的球员,生存空间就会被压缩。
因此你的低位进攻并不足以弥补球队为了上中锋而损失的空间和进攻。
这也就说到了中锋要如何在进攻端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
单纯的低位进攻是比中投更早被当做历史的选择,即使约基奇也要把背身范围外扩到近框区域,并且要维持如今恐怖的进球效率,才能把这一项作为自己的基本盘,其他人没有这个权利。
而抛开约基奇不可复制的近框能力和强悍射程,其他中锋还能用这幅巨大的身板模仿他的哪些比赛内容?
掩护质量、前场篮板、下顺威胁、策应分球——挑三个词随机组合,差不多就是高大中锋在进攻端生存的方式。

其中挡拆无疑是高中锋最应该学习的课题,这是现代篮球开发进攻的主旋律,而当球场非空间点越来越少时,唯一不能远投的人,最应该做的就是参与掩护,让对位人也不能留在篮下——虽然我们说过,防守人可以错防,但中锋宽大身躯带来的掩护质量和下顺威胁依旧是不可复制的。
此时的问题其实是,传统中锋的速度太慢,这会给对手更多组织防守的时间,因此要么挡拆持球人有足够的进攻威胁吸引防守,要么挡拆掩护人有下顺后隔人终结的能力,否则传统中锋挡拆的效果未必有跑跳更凶的黑哥哥们好。
祖巴茨就是这类加点的产物。
他也有低位的脚步和终结技术,但更多时间会参与和哈登的挡拆,后者主攻能力不及当年,但依旧是挡拆中的传球大师,可以让祖巴茨顺利接球,而展博虽然下顺速度不足,但高大的身躯,接球后1~2步内可以结合低位技术做快速调整和终结的能力,让他打出了比单纯吃空接饼的中锋更好的挡拆效果——后者可能80%的命中率扣4个篮,祖巴茨则可以用60%的命中率达成7~8个回合。

高大中锋连博尔特尔都偶尔能搓一个罚球线以下的小抛投,这种妥协终结技术就是他们对自己下山速度不足的修正,让自己可以在更远的范围接球,做更多的调整,用容错率换效率,从而避免自己参与进攻的战术被打死。
而异化到另一个道路,就是如今的哈腾。
他的运动能力相比祖巴茨还好一点,跑动更敏捷,爆发力也更好,但依旧达不到加福德的级别,而且从纽约到雷霆,持球人都不算挡拆里的传球大师,哈腾也没有祖巴茨的低位脚步和终结手活,于是他将技能点在了策应出球,以及一手长距离的抛射上。
这让他几乎成为了雷霆实际上的组织核心——他能在任何时间参与掩护,并且由于能在很高的位置进行抛投,所以基本能确保回合不会打死,而且他有一手自称偷师于约基奇的传球,可以在掩护后对球进行再分配,从而让球进一步实现流转。
这是目前联盟高大中锋改造最为成功的版本,他们都有体型、护框和篮板作为中锋价值的保底,并以掩护质量为基础,为自己在进攻端寻找到了新的增量。

很多其他中锋可能没有他们做得极致,但依旧有用:
比塔泽像是戏份更低的祖巴茨哈腾混合体,凯斯勒进攻比这几个人都弱但体型本身的前板与扣篮位威胁不能忽视,博尔特尔方方面面都弱一点,但也足够均衡,
因此,如今的传统中锋,已经不能把自己当做“全队跑位15秒就为了让我在内线接球”的资源供养点了,而是需要把自己的身高、体格转化成攻防环节的工具,深度参与到挡拆、掩护、处理球和快速终结之类的环节,一旦能做到这些,依旧可以在联盟生存,甚至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