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啊,每一个孩子,不管是长得模样不太好看的,还是在学习或者做事方面显得有些笨笨的,或许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呢,就是除了自己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有可能会因为这些外在的表现或者能力方面的不足而对他们流露出嫌弃的态度。但是呢,孩子的亲生父母可绝对不会这样哦。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那真的是全心全意地付出,不管孩子怎么样,他们都会毫无保留地去爱、去关心、去照顾。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意思就是父母为了孩子那可是耗尽了自己所有的心血精力,天底下父母对孩子的这份深情,真的是太让人感慨和动容啦。
人们不禁会疑惑,这位母亲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居然要这般去诅咒自己的儿子?难道说她的儿子是做出了什么极其恶劣、丧尽天良的事情,才致使她如此呢?
严厉的郡吏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叫严延年,在西汉时期颇为有名,而且是一位酷吏呢。
当提到“酷吏”这两个字的时候,估计很多人心里就已经大概明白这指的是怎样一类人了吧。就说严延年,他在当官期间呢,对所治理的地方那管理得是相当不错哦,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他所到过的地方,居然连一个盗贼都没有呢。可让人奇怪的是,既然他治理得这么好,为啥他的母亲却要准备棺材呢?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严延年母亲的姓氏如今已无从考证了,那咱们暂且就称呼她为严母吧。
严延年的母亲生性善良,并且十分聪慧。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她从来都是认真对待,一点儿也不马虎。也正因如此,从小就展现出聪明特质的严延年,有幸接受到了非常不错的教育呢。
严延年的父亲担任着一定的官职,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之下,严延年打小就对法律萌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在他年少的时候,常常会一头扎进对各类法律条文的钻研当中去。他满心期盼着,盼着将来能有那么一天,自己可以如愿成为一名御史属官呢。
之后呢,在严延年自己的家乡,他历经了各种各样的考核。经过这些考核环节的检验,严延年最终成功地获得了郡吏这个职位。从这个时候起,他的人生就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走上了一条和以往不同的新道路啦。
严延年这个人呐,那可是心怀正义的。打小的时候起,他就看那些在街头巷尾横行霸道的混混不顺眼,心里头满是厌恶。等到后来他当上了郡吏,就开始大力进行整顿行动啦。他可绝不允许那些混混继续为非作歹,只要是大街上能看到的混混,一个都不放过,全都得抓起来,要好好整治整治这股不良风气呢。
无论这些混混有着怎样的背景,到了严延年这儿,统统都得接受刑罚的惩处。也就是说,严延年可不管这些混混是来自何方,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势力或者情况,只要是混混,落在他手里,那就只有接受刑罚这一种结果,绝不会因为其背景因素而有所不同对待,一律都是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刑罚方面的处置。
严延年踏上仕途当官之后,那可着实做了不少别人都不敢去做的事儿呢。就因为他这一系列的举措,他们家乡那边的社会风气居然有了很大的转变,变得越来越好啦,和以往相比那可真是大不一样喽。当地的老百姓们呢,亲身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对严延年在当地的治理成效那是相当满意,都觉得他干得特别出色呢。
在古代,要是在治理方面有功劳,那自然是能够得到升官的机会呢。而且不管是升官获得擢升,还是因为某些缘故被贬谪,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意味着要换个地方待啦。就像严延年,他最后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前往外地去谋求发展喽。
管理的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而严延年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呢,也随之变得越发严厉起来。要知道啊,当管理的对象人数增多的时候,那可真是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手段自然就得与时俱进,跟着做出更新啦,严延年便是如此应对管理局面的。
严延年在当时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就是对豪强势力予以有力打击,同时积极去帮扶那些贫困弱小的老百姓。简单来讲呢,他所做的事儿其实就类似于人们常说的杀富济贫啦。
严延年这个人,只要碰到那种仗着自己有钱就去欺负贫困老百姓的有钱人,他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他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依据相关的律法规定,去给这些为富不仁的有钱人定下应有的罪名,让他们为自己欺负穷人的恶行付出代价呢。
要是穷人触犯的法律并非十分严重的话,严延年便会将他们无罪释放。
另外,严延年有这样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当众人都认为某个人不应当被处死的时候,严延年反而会立刻吩咐手下人把这个人处死;而要是众人都觉得某个人应当被处死,严延年却会直接把这个人给释放掉。
严延年当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杀伐果断。
当自己的属下表示这个犯人能够被判定死罪的时候,严延年便会回应道:“行,那就立刻送他走上死路吧。”
严延年心里是这么想的:那些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已经没有继续留存的必要啦。毕竟,留着他们的时间越久,就越可能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变故呢。所以呢,得尽早把他们给除掉,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断绝往后可能出现的祸患。
每到冬季来临之际,严延年便会向下面各个县里下达这样的命令:“你们本县所关押的那些囚犯啊,凡是符合判处死刑条件的,那就得赶紧执行死刑,尽量做到一个都不要留存下来。”
每到冬季来临之际,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景象,常常能看到仿佛“鲜血满地流”的场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不断出现,严延年便被众人赋予了一个特别的称呼,叫做“屠伯”。
采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犯人,乍一看好像会让人觉得特别解气,心里觉得挺痛快的。可实际上呢,这么做还是有点太过分啦。要知道,在犯人当中,有不少人他们所犯的罪行虽说很严重,但还没到那种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的程度,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都用这种看似解气却可能过分的处理方式呢。
严延年的一些做法啊,那可真是让当地的百姓们满肚子怨言呢。为啥会这样呢?原来,他在管理的时候太过于严苛啦。就因为他这么严,百姓们虽然心里头有一肚子的不满,可也只敢在背地里悄悄地发发牢骚,都不敢明着说。不过呢,也还真别说,他这严格的管理方式也有那么点效果,那些平日里嚣张的富豪们,还有那些到处惹事的盗匪流寇们,在他的治理下,都变得老实了许多呢。
严延年在治理方面存在着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他在处理各类事务时,并没有采用那种相对柔和温暖的办法去感化众人,相反,一旦碰到事情,他采取的做法往往是直接动用刑罚来进行处理。
那些可怕的刑罚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能让众人都老老实实的,不敢有什么逾矩的行为。但要知道,大家其实心里都是极不情愿的,这种不情愿就仿佛是一颗隐藏着的定时炸弹呢,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因为某些契机而爆发,引发难以预料的状况。
严延年曾经经历了多年的杀伐果断行事,且在施行刑罚方面极为严厉。在这样漫长的过程之后,他之前原本具有的性格可以说被彻彻底底地改变了。从前的那个他仿佛已经消失不见,如今的他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完完全全是为了严格施行吏法而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就好像是在吏法的影响下获得了新生一样。
大家知道严延年胆子有多大吗?那可真是超乎想象啊。就说当时吧,连权倾朝野的大将军霍光,他都敢去弹劾呢。要知道,霍光在那时的地位和权势那是相当高的,一般人见了都得小心翼翼的,可严延年却全然不惧,直接就对霍光发起弹劾。这事儿在当时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好多人得知后,都一度觉得严延年这是不想活了,毕竟去招惹霍光,那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捅马蜂窝,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母亲的劝告
在西汉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颇为有名的人物,那便是霍光,他属于外戚权臣这一类角色哦。话说当年啊,汉昭帝驾崩了,可他离世的时候并没有留下儿子来继承皇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呢,当时手握大权的霍光就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选择拥立汉武帝的孙子刘贺来登上皇帝的宝座呢。
刘贺啊,说起来就是个小混混似的人物呢。他老是干些让人不齿的事儿,比如常常穿着其他官员的服饰,然后跑到民间去为非作歹,肆意地干着行凶作恶的勾当。就因为他这样的行径,朝中好多大臣心里对他那可是相当不满,都觉得他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过分了,完全没个正形儿。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大臣们聚在一起商议,觉得当下这个皇帝不太合适,就琢磨着要不然干脆把他废掉得了,然后再重新拥立一位新皇帝。霍光得知大臣们的这个想法后,觉得挺不错的,挺赞同的。随后呢,霍光便着手行动,真的就把原来的那个皇帝刘贺给废掉了,接着又拥立了汉宣帝刘询,让刘询当上了皇帝。
西汉历史上有一位皇帝还算不错,那便是汉宣帝。在他继位之后,霍光向他表示,要把手中的权力归还给汉宣帝,让他开始亲政。
汉宣帝深知自己在能力方面以及处理政务等经验上均存在不足的状况,所以经过考量,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仍旧让霍光一人独自掌握朝廷的大权,把诸多重要事务的处理权都交予霍光,让其继续在朝堂之上发挥主导作用呢。
在霍光掌握大权的那段时期,朝廷里不管有什么事情,那都得先经过霍光这儿过一道手呢,之后才会呈送给汉宣帝去处理。就拿严延年写的那份弹劾书来说吧,同样也是先到了霍光那儿,所以霍光自然也就看到了这份弹劾他的文书啦。
严延年持有这样一种看法,他觉得霍光居然擅自去废黜在位的皇帝,并且还另行拥立了新的皇帝。在他看来,这样的行为可不是身为臣子所应当去做的,按照道理来讲,应当就此给霍光定下罪名才是呢。
霍光在看过之后并未发表任何看法,而汉宣帝同样也是看了之后没有言语。就这样,严延年所写的那份弹劾书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被众人渐渐遗忘了,没有在当时引起什么波澜,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就悄无声息地被搁置一边了。
在当时那个时期,朝中存在一部分大臣,对于霍光擅自做主这样的行事做法,心里其实是怀有诸多不满情绪的。然而,这些大臣们心里也很清楚霍光所拥有的权力极大,他们对霍光的权势心存畏惧,所以即便心有不满,也都没有胆量直接站出来,对霍光擅自做主的行为进行直言不讳的弹劾。
在西汉时期,满朝那么多的文武官员呢,就只有严延年这一个人有胆量敢于直言不讳哦。而他,还是西汉历史上相当出名的酷吏呢。他这性格,真的是特别吓人,一般人可真不敢像他这样呢。
刚正不阿确实算得上是一种很不错的性格特质,给人一种正直、坚守原则的感觉呢。但大家要知道哦,凡事都是有个限度的啦。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物极必反”,要是在刚正这方面太过头了,那可就容易出问题啦,很可能会遭受挫折呢。就拿严延年来说吧,他就是因为在刚正这一点上没把握好度,结果落得个身亡的下场。
话说在某一年,眼瞅着腊八节马上就要到了。严母呢,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见到自己的儿子啦,心里一直惦记着。于是她就琢磨着,这过节的时候啊,正好可以去儿子那儿瞧瞧,还能和儿子一起热热闹闹地过个腊八节呢。就这样,严母下定了决心,准备动身去看望儿子啦。
严母想到自己的儿子如今已然在朝廷中担任大官,心中满是骄傲之情。然而,当她踏入由严延年所管理的那座城市之后,刹那间,她便察觉到有些不太对劲的地方了。
你瞧那路上的百姓,一个个都显得特别拘谨呢。他们说话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偷偷摸摸的样子,仿佛生怕被别人听见了似的。再看整条街道吧,安静得很,一点热闹的声响都没有,到处都是一片寂静的氛围呢。
就在那时,严母心里正满是疑惑呢。恰在这个当口,她瞧见有一群犯人,正被押解着往刑场的方向而去。严母看到这样的场景后,并没有直接前往儿子的府邸,反而是另外找了一家宾馆,随后便住了进去。
严延年发现母亲做出了一个让他十分疑惑的行为,对此他满心不解。在这种情况下,严延年不敢有丝毫耽搁,赶忙动身去迎接母亲,想着要尽快把母亲接回家,好弄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儿子发出一声声呼唤,然而严母却始终没有为他打开那扇门。严延年心里琢磨着,莫不是母亲因为自己没有出城去迎接她,所以生了气。这么想着,他便一直在门前直直地跪着,期待着母亲能够消气,为他把门打开。
过了挺长一段时间后,严母这才给儿子把家门打开。门一开,严母便立刻开启了诉说模式,一桩桩、一件件地开始历数儿子之前的种种行为表现。
严母所说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她对自己儿子的管理方式极为不满呢。在她眼中,儿子就只晓得依靠吏法去对百姓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却压根不明白还可以用爱去感化百姓。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严延年看到眼前的情形后,心里很是着急,赶忙开口解释起来。他说道:“你们看看啊,我所抓起来的这些人,那可都是实实在在犯了罪的。按照咱们国家的法律规定,把这些有罪之人依法进行处决,这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我这完全是在依照律法行事。”
严延年觉得,他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在帮着百姓们把那些祸害给除掉呢。按说这应该是好事,可奇怪的是,百姓们根本就不会念着他的好。这是为啥呢?原因就在于啊,他施行的吏法实在是太严酷啦。稍微有点什么事儿,他就会对人处以死刑,这么严厉的做法,难怪百姓们不领情咯。
咱们先来说说啊,不管自家的孩子是个什么样儿的情况,做父母的那可从来都不会嫌弃他们。哪怕是自己的儿子犯下了错误,做父母的心里头也绝对狠不下心来,眼睁睁看着孩子走到刑场上去,最终落得个被处决的下场啊。
严母尝试着和儿子沟通,可怎么也说不通。没办法,她当下就做了个决定,心想还是回去好了,就不留在这儿和那看起来杀气太重的儿子一起过节啦。毕竟话都讲不到一块儿去,待在一起过节可能也没啥意思,还不如自己回去呢。
在即将离开的时候,严母一心想着要再给儿子一个严厉的警示。于是,她神色凝重地对儿子说道,等自己回去之后,就要提前给他把棺材买好。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用如此狠厉的话语让儿子能够警醒过来。然而,严延年呢,尽管耳朵里确实听到了母亲所说的这些话,可他压根就没把母亲的这番告诫放在心上,依旧是我行我素,没当回事儿。
执法人最终成犯人
这种情况其实也算正常啦。要知道,很多人碰到类似的情形时,往往会觉得母亲当时可能就是正在气头上呢,所以说出那样的话来也不过是气话罢了。而严延年呢,大概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就没把母亲说的那些话放在心上。
母亲回到家中以后,严延年依旧按照原来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就这样过了一年的时间,而此时,来自皇帝的惩处也终究还是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最终他被皇帝下令处决了。
他平日里的行事作风实在是太过严厉了,严厉到什么程度呢?就说他有个好朋友叫府丞义吧,被他吓得够呛。府丞义心里,总是担惊受怕的,就怕哪一天一个不小心,被这个作风严厉的他给抓到监狱里去,然后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这心里越想越怕,最后府丞义琢磨来琢磨去,觉得不能就这么干等着,得主动出击才行,于是便决定先下手为强了。
府丞义察觉到自己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把严延年所犯下的所有罪行一一详细地罗列了出来。随后,他派人将这份罗列着严延年诸多罪行的材料送给了汉宣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做完这一系列事情之后,府丞义竟然选择了自尽这条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经检察院研讨商议后认为,严延年所犯下的诸多罪过,其严重程度已达到足以判处死刑的标准。就这样,严延年最终还是迎来了法律的严惩,他被押赴刑场,在那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为其所犯下的罪行付出了最为沉重的代价。
大概这就属于人们常说的“过刚易折”的情况。想当年呢,严延年在工作方面的表现那可是相当突出的,正因为如此,汉宣帝对他极为看重,并且还委以重任,让他担当重要的职责呢。
要知道,那些负责吏法方面事务的官员啊,其实说到底就仅仅是皇帝手里的一颗棋子罢了。在皇帝需要用到他们的时候,那肯定是会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让他们能够在相应的岗位上大展身手,尽显光彩的。可一旦皇帝觉得不再需要他们了呢,那这些官员也就自然而然地会被皇帝给抛到一边,彻底遗弃掉啦,就如同那用完即弃的物件一般。
要知道,在严延年当上吏官之后,其实他最后的结局就已然被确定下来了呢。
严母当初所说的那些话,可绝不是在故意夸大其词、吓唬人呢,那是因为她把朝堂之上的种种事情都看得透透彻彻的。她当时发出的警告那是相当及时的,按说要是儿子能听进去的话,或许情况就不一样了。可谁能想到呢,尽管她已经很及时地给出了警告,无奈她的儿子压根就没把这警告当回事儿,根本就没听进去。
严母在当时有着“万石严妪”的称呼,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她的五个儿子全部都在汉朝担任着大官呢。
我们可以通过儿子们的做官经历来洞察朝堂当时的形势。就拿一些情况来说吧,那些确实有能力的人呢,皇帝一开始确实是会对他们加以重用的,毕竟他们的才能能够为朝廷办事嘛。然而呢,一旦遇到了某些事情,哪怕这些人此前为朝廷贡献过不少力量,皇帝也丝毫不会犹豫,会果断地将他们处死呢。这朝堂形势的微妙变化,由此可见一斑呐。
严延年这人呐,说起来心眼大概也不算坏的。可他对待犯人的处理手段着实是太残暴啦。要知道,他曾经可是把好多好多人都给送上了刑场去受刑呐。结果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到最后他自己居然也走上了刑场。这么看来,说不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呢,自己曾经那么做,最后也落得个同样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