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黄山,连副总理万里都骂了句“真没文化”。
从徽州到黄山,这事搁在1987年,吵得沸沸扬扬。徽州,这片土地是五千年文化的活化石,徽商、徽派建筑、歙砚,哪个拎出来不是响当当的名片?可眼看着改革开放后旅游业兴起,地方政府一拍脑门,为了蹭黄山的名气,硬是把这片历史厚重的地方改成了“黄山市”。这下捅了马蜂窝,群众不乐意,学者不乐意,连高层领导都批评这是在“砸自己的招牌”。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经济至上的短视逻辑
地方政府改名的算盘打得很简单:黄山是中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景区,名气响当当,搞旅游就是一座金山银山。可徽州呢?虽然文化价值巨大,但听上去不如“黄山”直截了当,游客一听“黄山”,脑子里马上就浮现出奇松、怪石、云海,买票的欲望蹭蹭上涨。于是,经济利益成了唯一的考量。
但问题是,这就像把“十三朝古都”西安改成“钟楼市”一样,把一整个历史文化的厚度,压缩成一个景区的名头。游客来了,看完黄山拍拍屁股走了,徽州文化呢?商人精神呢?全被埋了。这种做法,短期看是经济账,长期看却是文化破产。
2. 名字丢了,灵魂没了
徽州这个名字可不是随随便便起的,背后有历史,有情感。自宋代改名徽州后,这片土地就成了徽文化的发源地,徽商、徽派建筑、徽菜,甚至连汤显祖都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几个字里藏着浪漫、藏着底蕴,是一代代人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可一改成“黄山”,文化的意义被稀释了。黄山固然是风景名胜,但它只是徽州的一部分,却成了“喧宾夺主”的存在。就像把兰陵改成枣庄,把幽州改成保定,名字一变,诗意全无。最终,地名成了无根的符号,群众的情感寄托也无处安放。
3. 急功近利,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地方政府以为改名能一劳永逸地提升黄山景区的吸引力,但现实却啪啪打脸。游客来了,发现黄山市、黄山区、黄山景区全是“黄山”,搞得一头雾水。攻略难做,路也不好找,干脆转头去九龙山、庐山这些地方。更别提,黄山景区本身的旅游收入增长,也远没有预期那么高。
而徽州的文化附加值被埋没,导致徽派古村落、徽州文化的吸引力也下降了。如果当初保留徽州这个名字,反而可以通过“文化+风景”的双重吸引力,把游客留下来,延长旅游产业链。现在倒好,改名等于自断一臂,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黄山改名这事,算是个典型的文化迷失案例。经济发展没错,但发展不能只盯着眼前利益,更不能砸掉传承千年的文化根基。徽州不是只属于一个时代的,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历史,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改名黄山,只能说是一场以偏概全的失败实验。
吾乃石家庄赵子龙
安徽———本就是安庆和徽州的合称,没有了徽州,安徽缺失半个。以前徽州有座黄山,现在黄山市里无徽州。
襄阳曾改名襄樊,然后又改回襄阳,在外地说襄樊别人都不知道,一说襄阳都知晓。
保定从元代开始就叫保定,何来改名之说。幽州指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辽宁一部分,保定也不叫幽州。
改回来不就行了,反正现在GDP不太好,改一下还增加GDP。
兰陵改得好失败
长安改西安是我见过改的最差的
我也纳闷,安徽的由来就是安庆和徽州,现在还有安庆市,没有徽州市了。还有,甘肃名称来源甘州和肃州,福建来源福州和建州。
徽州改黄山确实可惜
安徽就是从安庆和徽州来的
三门峡呢~~~[得瑟][得瑟]
谁跟你说幽州改的保定,幽州以前主要是北京区域,跟保定关系不大,什么玩意儿
云中,琅琊,金陵,舂陵,广济,你瞅瞅改的啥。
好好的庐州改合肥[得瑟]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改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