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张曼玉、章子怡恩怨太深,片酬再高也不愿一起合作

臭不要脸滴 2024-10-12 17:54:20

提到香港影坛的传奇人物,张曼玉绝对是绕不过去的名字。

她作为横跨中外影坛的女神,用作品说话,用气质和品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章子怡,被称为“国际章”,是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另一张亮眼的名片。

两位如此出众的女演员,却几乎再也没有同台合作的机会了。

说起她们共同出演的电影,或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英雄》和《2046》。

张曼玉的戏份却在这两部片中遭遇了“惨绝人寰”的删减,以至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她在这些电影中出现过。

张曼玉和章子怡的合作也从此画上了句号,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被剪掉的角色,《英雄》与《2046》中的张曼玉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横空出世,几乎集结了当时华语影坛最顶级的演员。

张曼玉、梁朝伟、李连杰、章子怡和陈道明。

作为“飞雪”的张曼玉,在电影中的戏份原本也不算少。

她演的角色与梁朝伟的“残剑”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甚至可以说是影片的情感核心之一。

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当《英雄》最终上映时,张曼玉的戏份被大幅度删减。

虽然她在电影中的表现依旧令人难忘,但相较于其他几位主演,她的角色被削弱了很多。

网上曾有传言,张曼玉对这种删减是颇有微词的,她认为自己的表演被不公平对待了。只是这些传言从没得到正面回应。

后来到了2004年的电影《2046》,这是王家卫的巅峰之作之一。

之前张曼玉曾与王家卫多次合作,从《阿飞正传》到《花样年华》,他们的默契无可比拟。

《2046》里,张曼玉的戏份再次惨遭剪刀手无情开刀,不仅如此,传闻说她原本有更多的出场,但最终只剩下零星几个镜头。

甚至在大陆版的电影里,张曼玉的戏份全部被删掉了,这让很多观众一度错以为她根本没有参演。

还有八卦说,当年《艺伎回忆录》最开始找到了张曼玉,但是张曼玉不愿意出演那个争议备至的角色,剧组随后找到了章子怡,章子怡很轻松就拿下了。

我不演的电影你去演,我挑剩下的骨头你拿去吃了,在外界看来,这似乎是有些莫名的怨恨在的。

这也许只是演员之间的不同选择,三部大火的电影,两个风格迥异但又非常有名的女演员,她们贡献了美,贡献了剧情,不会再贡献友情。

这之后,张曼玉和章子怡的合作画上了一个令人遗憾的休止符。

尽管两人后来都在不同的电影领域继续闪耀,但她们的合作似乎成了绝对的“不可能”。

这背后到底是纯粹的戏份被删,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这也成为了影迷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

香港女明星vs大陆女明星

谈到张曼玉和章子怡,首先我们要阐述一个大背景,香港女明星和大陆女明星本来就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成长背景、文化氛围,还体现在她们的职业生涯选择和发展的路径上。

张曼玉成长于香港,那个时代的香港是亚洲娱乐产业的中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包容多元的城市,它的电影工业发达,形成了一整套与好莱坞接轨的制作模式。

张曼玉早年也受到这些多元文化的熏陶,表演风格比较内敛,带有一种典型的“香港式优雅”。

她从最初的花瓶形象一步步进化为实力派影后,靠的是不断打磨和挑战自我。

张曼玉的表演风格偏重情感的内化,擅长用细微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传递情绪,她的表演更多是一种留白的艺术,观众需要细细品味。

张曼玉的国际化之路比较早。

上世纪90年代,张曼玉因为《阮玲玉》《花样年华》等影片,已经成为国际影展的常客。

尤其是在法国,张曼玉几乎成了东方女性的代表。她也表示过,自己更享受在欧洲拍电影的自由与创作空间,那里的导演更注重情感的表达,而非商业票房。

相比之下,章子怡是北京女孩,出身于严谨的京派表演体系。

北京的电影圈更具学院派气息,章子怡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很快得到了张艺谋的赏识。

她在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一炮而红。

她的表演风格更加外放、直接,情绪表达也更加浓烈。

章子怡在很多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极具力量感的表演方式,尤其是在动作片中的表现,堪称霸气外露。

因此,从成长环境来看,张曼玉受到了更多西方文化和艺术电影的影响,而章子怡则是在一个更加学院化、传统化的体系中成长起来的。

这种背景差异直接影响了她们对表演的理解和诠释。

章子怡的国际化道路是在好莱坞展开的。

因为《卧虎藏龙》的成功,她也在全球打响了知名度。

随后又接连出演了《艺伎回忆录》、《尖峰时刻2》等很多部好莱坞电影。

章子怡的国际化发展更偏向商业大片,她的演技常常为国际影迷所称道,但也因此遭到部分影评人的批评,认为她更擅长卖力而非深入表演。

我们也可以看出,两位女明星的选择其实反映了她们对演艺事业的不同追求。

张曼玉在事业巅峰时期毅然选择退出主流电影圈,转向更加个人化的创作。

章子怡却始终保持在国际商业大片的视野中,两种选择没有对错,但却展现了她们截然不同的个性。

从张曼玉和章子怡的历程也可以看到两个人不合作了,并不是因为私人方面的问题。

性别权力结构

我们都知道在男性主导的电影行业,女性之间往往被置于竞争的位置上。

多位女演员同场竞技,谁的戏份多?谁的角色更重要?这些都可能成为隐形的竞争。

张曼玉的演艺生涯更像是一位艺术家,她追求的是个人表达的纯粹性和自由度。

章子怡则更像是一位职业化的演员,她更加懂得如何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获得成功。

两种路线并没有对错之分,但在一个男性导演主导的环境下,女性的合作往往会被不自觉地分割开来。

在媒体上,女演员之间的争论也被推到台前来,其实背后的推手是行业的权力大佬。

他们更乐于看到这些台前女演员的争斗,也更乐于见到粉丝为了这些明星打得不可开交。

再有,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很多电影中,女性角色往往是次要或者装饰的,尤其是在男性视角主导的叙事里。

张曼玉可能无法接受这样一种被动的处境,尤其是当她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演技和地位时。

章子怡可能更擅长适应这种环境,她知道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让自己成为焦点。

从某种角度来看,张曼玉和章子怡的不同选择,正是她们各自性格和演艺理念的体现。

张曼玉心高气傲,她更在乎的是表演的“质”而不是“量”,而章子怡则更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愿意在各类角色中证明自己的多样性。

无论是张曼玉还是章子怡,她们都面临着女演员在电影工业中的困境。

资源有限、话语权有限,女性角色往往被边缘化。

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在性别权力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每位女演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张曼玉选择了退出主流电影圈,她说自己厌倦了被当作商品那样去消费。

章子怡则通过不断努力,在好莱坞和中国电影中赢得了自己的位置。

她们的选择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女演员在这个行业中的主动性始终有限。

不论她们如何选择,张曼玉和章子怡都代表了华语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光辉时刻。

她们之间的关系,也折射出整个电影行业的性别权力结构。

或许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女性导演、编剧和制片人,这样的情况下,女性演员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才有可能得到缓解。

毕竟,在一个由男性主导的行业里,女性之间的合作和团结,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我们期待更多的“张曼玉”与“章子怡”,这是是两位女演员的个人选择,更是整个行业和时代的缩影。

在这个男性主导的娱乐圈,女性演员常常面临资源有限、被迫竞争的困境。

无论如何,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电影艺术作出贡献。

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像张曼玉和章子怡这样的女演员,能够打破传统的性别限制,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