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术语,叫做“自我实现预言”。
大概的意思是:当你心里有某个消极或者积极的暗示之后,你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人生朝着这个预言的方向发展。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常常感觉自己做不到那件事,就选择不去做。

害怕社交,便逃避人群;害怕面试,便放弃机会;结果呢?恐惧赢了,他们输了。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叫“人生真相”,其中一个真相就是:
80%的一事无成,都是因为过于害怕。
我们经常会将“一事无成”归咎于能力不足,却忽视了更深层的原因—内心的恐惧。

害怕,怕的是失败
恐惧的表现有很多种,但核心不外乎:对失败的逃避,以及对完美的执念。
曾经,我看过一部电影《我的一百种恐惧》,讲述的是一个爱笑却深陷各种焦虑害怕情绪的美丽女孩的故事。

她才25岁,却不敢打耳洞,不敢下水游泳、乘船出海旅行。
也害怕将自己的画作展示给别人看,她更没有勇气向暗恋许久的男生告白,她甚至害怕骑自行车、坐飞机。
她害怕的事情达到了100种之多!
为什么电影里的女孩随时都害怕呢?其实她怕的是失败,怕的是被人看不起。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去世好友的一封信,她才鼓起了勇气去寻找自我,做以前那些害怕的事情。

当她第一次尝试骑自行车时,因紧张摔倒在地,路人的善意微笑却让她意识到——失败远没有想象中可怕!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她因为害怕,而一直不去找工作,直到毕业三年了都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恶性循环:越害怕,越不行动,不行动,就更没有结果。

根据《社会心理学杂志》2021年的一项调查,受访者中80%的拖延行为与‘对失败的预设恐惧’相关。
他们的心理觉得,只要不去做,那么我就永远不用面对失败。
殊不知,正是这种心态才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害怕,怕的是不够完美
在一项实验当中,心理学家发现,拥有完美主义人格的人越容易感到恐惧和焦虑。
他们害怕自己做不到心目中所想的“完美”,而迟迟不愿开始。
他们会将自己的计划反复修改,一直拖延着不行动。

就像我有时候写稿子一样,脑海里总是想象着稿子的语言如何如何优美,
读者在读完稿子之后会如何称赞我。
但一旦开始写之后,我就会觉得这里不完美那里不完美,写到中间就想弃稿了。
如果说恐惧是毒药,那么完美主义便是一味“药引”。

Netflix明星拉娜·孔多尔曾经在《你好,焦虑》中说道:
“看到别人过着完美的生活,而我的生活却并非如此。所以如果我出门,人们发现我的生活并不完美,我担心他们会对我评头论足。”
在信息时代,所有的一切不完美会被放大,而完美也是。
看到别人的优秀,就会想起自己的不完美。
看到别人的成功,就会想起自己的失败。

完美主义者往往会陷入“固定型思维”,这是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
在他们的想法里,行动即意味着成功,而失败意味着无能。
但拥抱“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会将失败视为进步的阶梯。
成功不是从0到1,而是从0到0.5,不断迭代的结果。

打败害怕,在于尝试
作家蒙田曾说过:“谁恐惧,谁就要受折磨,并且已经受着他的恐惧折磨。”
恐惧就如一面哈哈镜,将微小的风险扭曲成庞然巨物。
而能让我们打败害怕的,就是直面恐惧。唯有走近它,才能看清真相!
恐惧害怕是正常的,首先我们需要自我接纳。

把你害怕的事情写下来,然后逐一寻找解决的方法。也许通过不断的尝试,你就能够战胜恐惧。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结果怎么办?那也不用怕,你已经努力并尝试过了,也许你会发现恐惧的情绪已经消失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记住,不行动的结果不是‘避免失败’,而是‘注定失败’。”
唯有努力地扇动翅膀,才能飞向我们想要的蓝天!
“你的‘害怕清单’上有什么?今天,你愿意划掉其中一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