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仅174亿生产歼20的军工厂就被收购,背后用意耐人寻味

论芸有事 2024-07-16 00:14:30

因头条改版,新增广告解锁,静等 5 秒钟,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7月12日,一则航空业内的重磅消息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中航电测以174亿元收购成飞集团100%股份。

说到成飞,可不得了,它可是我国军工领域的顶级玩家,歼-20、运-20,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国重器,都出自成飞之手。

保守估计,单单歼-20一年的产值就超过700亿,这么个航空巨无霸,怎么就被一个小公司给收购了?

更让人费解的是,成飞集团的身价显然不止174亿,据业内人士透露,成飞拥有全国顶尖的航空科研团队,前景都无可限量,可以说,174亿只是它冰山一角的价值。

那问题来了,成飞为何甘愿被如此低估?难道它真的缺钱到这种地步?还是说,这场看似不合理的交易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军工巨头的卖身之谜

航空报国、航空强国,“让祖国的蓝天不再寂寞,让祖国的大地宁静祥和”,这就是成都飞机工业有限公司的目标。

根据资料显示,成飞的前身是“国营132厂”,是我国大型国有军工企业,也是歼击机的“根据地,这里戒备森严,连只国外“苍蝇”都休想踏入此地。

作为我国军用飞机制造领域的佼佼者,成飞集科研、设计、生产、试飞等多项业务于一身,堪称我国现代化飞机制造的中坚力量。

可以说,成飞的实力令人咋舌,它不仅是我国第一款五代战机的摇篮,更是连续二十多年盈利的“摇钱树”,堪称我国航空工业的领头羊。

成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中苏两国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项目的协议,其中就包括航空工业的19项内容。

由于当时我国各大飞机厂的援助项目已经饱和,再加上成都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我国决定在此建设代号为"132厂"的歼击机制造厂,这就是成飞的前身。

随着132厂的成立,我国航天人就开始大显身手,一头扎进了研发之路,没过多久,该厂负责的歼-5甲型歼击机实现首飞,并开始承担后续的量产任务。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研发之后过了很多年才实现首飞,当时还赶上了改革开放,正逢时节132厂也紧随潮流改成成都飞机公司,并将业务拓展到对外贸易出口,开启了新的征程。

但真正让成飞实现质的飞跃的,是对歼-7战机的不断改进,歼-7战机是对苏联米格-21的仿制,后者的设计非常优秀,连美国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就这样,成飞的业务开始往国际上靠拢,甚至与一些飞机制造厂接轨,紧接着又开始扩展自己的业务,例如,汽车等领域。

可以说,自从成立以来,成飞在我国航天发展上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在积累许多经验后,又先后参与了歼-10、枭龙、歼-20等一系列明星战机的研制,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据悉,单架歼-20的造价就高达1亿美元以上,而随着歼-20的批量生产和涡扇-15新型发动机的装配,这款"国之利刃"已经开始了规模化的列装。

有消息称,成飞已经开启了多条脉动生产线,歼-20的年产量有望突破120架,这意味着,仅歼-20一项,每年就能为成飞带来超过700亿元人民币的订单。

如果再加上枭龙、J-10C等其他明星机型,成飞的年订单总额可以轻松突破千亿大关,相比之下,中航电测只是一家市值60亿的小公司。

但就是这样一个航天领域佼佼者,却以174亿元的价格被中航电测收购了,这一出“蚂蚁吞象”的大戏,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当这条消息曝光之后,许多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或许成飞此举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一场精心谋划的“大戏”,它以174亿的“贱价”卖身,实则是在借中航电测的壳,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

同根同源的“兄弟公司”

说到中航电测和成飞,它们俩还真有着不解之缘,要知道,这两家公司虽然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但都隶属于同一个企业,中航工业集团。

在2021年,中国航空发展迎来的七十周年,这七十年以来,我国第一代航空人可以说是白手起家,靠肩挑手建立起了厂房。

在之后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的航空人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成就,从一穷二白,到自主研发,从弱到强,一步步坚定的脚印,一代代武器,令国人自豪,让世界瞩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航天发展中,我们与美国的军工企业大不相同,在中国,军工企业隶属于国家,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军队向军工企业采购武器装备时,实质上是国家在向自己的企业购买产品,这种交易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其中的利润空间相对有限。

而在美国,军工企业是独立于政府的市场主体,当美军向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采购F-35战机时,就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交易。

作为上市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将盈利放在首位,会通过提高售价等手段来最大化自身利益,这也是导致中美军品采购成本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像成飞这样的中国军工企业能够得到国家的支持,但其利润率并不高,许多军品项目还能否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常常充满不确定性。

在得不到国家支持的情况下,一些项目只能依靠企业自筹资金进行研制,这就导致了资金紧张甚至捉襟见肘的局面,这样的例子在军工领域并不鲜见。

相比之下,美国的军工巨头如洛克希德马丁,则能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来筹集研发和生产所需的资金。

它们还可以通过游说政府、争取订单等手段,来确保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使得美国军工企业能够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力。

2019年,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发布通知,对多家中央企业进行整合,此举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这一重大举措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整体上看,这一战略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市场效应。

宏观层面,它契合了国家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高运营效益的需求,微观层面,它也缓解了成飞等军工企业因长期研发投入和技术升级所面临的资金压力。

事实上,成飞近年来在国际合作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其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枭龙战机的成功研制和批量出口,不仅彰显了我国军工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我国军贸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悉,截至2018年,枭龙战机已成功出口到多个国家,为我国军工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然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和国际合作也对成飞的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持续的资金压力,成为推动此次整合的重要背景因素。

可以说,从表面上看,这次的收购就像是蚂蚁吞大象,但其实这更像是左手换右手,就好比是一个家族的两个兄弟。

虽然各自成家立业,但骨子里流淌着同样的血液,因此当中航电测花174亿买下成飞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事儿不简单。

这分明就是在玩“左手换右手”的把戏嘛!大家都是自己人,这钱不过是从兄弟的左口袋,转到了右口袋,说白了,还是在一个裤兜里。

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要知道,中航工业可是我国航空工业的掌舵者,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这场看似寻常的“家务事”,背后或许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

有人说,这是中航工业在重新洗牌,调整旗下资产的布局,通过这场交易它可以将优质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也有人猜测,这是中航工业在为成飞铺路,帮助它实现借壳上市的目标,毕竟,相比直接IPO,借壳上市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审批程序,更快地登陆资本市场。

而成飞一旦成为上市公司,就能够直接从股市获得融资,为其研发和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要知道,军工企业想要上市是有诸多限制的,而借壳上市则是一条捷径,可以预见,当成飞披上中航电测的“马甲”,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时,其市值绝不止174亿这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上市意味着成飞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支持其研发和生产。

想想看,如果成飞突然有了几百亿的资金,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或许,我们很快就能看到更多的黑科技,从它的神秘车间里走出。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性,这场交易会不会是中航工业集团内部的一次资产重组?毕竟,中航电测和成飞同属一个“娘家”,这样的“左手换右手”,也不是没有先例。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对成飞来说都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它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接下来,它会如何利用好这次机会,实现华丽蜕变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0 阅读:1

论芸有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