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传来
这个难题已经被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以下简称“黑龙江水产所”)
淡水鱼类基因组学与
基因编辑创新团队攻克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新种质问世,终结了学界50多年来关于“肌间刺是否可选育”的争论,取得了我国水产育种领域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这是我国渔业科研的重大里程碑,将引发水产种业革新,为渔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输送新动力。
攻克“无刺”难题
左手拿着显微注射玻璃针,右手拿着移液器…… 12月5日,在黑龙江水产所的实验室里,淡水鱼类基因组学与基因编辑创新团队副首席匡友谊正忙着“穿针引线”——给显微注射针注入试剂。 他摘下了眼镜,紧盯着细如缝衣针针尖的玻璃针头。 “这个动作,我每年要重复上千次。” 匡友谊告诉记者,他刚刚完成的“显微注射操作”只是基因编辑的常规工作,借助仪器将基因编辑试剂注射到鲫鱼胚胎中。
研究员匡友谊进行显微注射操作
攻关还在继续
今年,“第五代无肌间刺鲫”惊艳亮相 ,肉质鲜嫩度、营养成分丝毫不输传统鲫鱼,无肌间刺特质愈发稳定,“这‘第五代’无论从外观还是肉质、口感上,与普通鲫鱼没啥区别。”匡友谊告诉记者。 匡友谊说:“ 现在我们要在无刺鱼的基础上, 培育一个生长速度更快的种质。另外,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还在做不育品种的研发,避免无刺鱼在养殖过程中逃逸后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以及 要走一系列的生物安全评价流程 , 这项工作预计5-10年才能完成,评价完成之后才允许逐步在符合条件的水体推广养殖。 ”种业新星璀璨闪耀
黑龙江水产所成功创制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种质,助力我国水产种业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恰似一颗闪耀“种业新星”,照亮了渔业转型征程。 这一成果彰显我国在鱼类基因编辑、种质创新层面造诣深厚,更激励科研人员乘胜追击,瞄准大宗淡水鱼“卡嗓子”难题,开启新一轮种业攻关;朝绿色、智能养殖模式迭代,为全球渔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磅礴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