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治国之道,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哲人和政治家们便已经开始探索。有文字记述之后,各朝各代的治国经验更加容易流传下来,为后世所参考借鉴。国之根本在人,所以治国的根本是在治人。而论人,则又有性善性恶之辩,以人之品性而论刑法之轻重。孟子有性善之说,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后世西汉扬子又有性恶参半之说。纷纷纭纭,也没有定论。我们今天不去探讨人性,而仅仅是从制度法规层面上,通过古人的三言两事,来说说治国之道。
一、周公之言
《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周公其人,我们对他了解最多的,还是魏武帝曹操的那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毕竟也是上学之时必备的篇目,所以至今一想起来,依旧脱口而出。周公在汉朝时与孔子并称圣人,成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后周孔才被孔孟取代。周公辅佐成王的事迹已经家喻户晓,而《周公负成王图》,更是被后代帝王作为托孤的象征。
周公
周公此话的意思也很简单,那就是政事制度如果繁杂难懂,那么就得不到百姓的认可和亲近,如果政事制度简单易行,那么百姓们都会来投奔自己的。
二、孔子之言
孔子是何人,自然不必多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他的七十二门徒,在汉朝及汉朝之后的悠悠两千年岁月中,一直为世人所尊崇。儒家学说的精髓,即便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与思。
孔子
孔子曾说:“苛政猛于虎也”,这句大家都知道,孔子也说过另一句话:“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意思就是说政策政事如果过于宽厚民众就产生怠慢之心,这时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而政策过于刚猛便会妨碍到百姓,进而逐渐失去民心。所以这时候就要施以宽厚之政。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治因此而调和。
三、苏绰之言
苏绰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名臣。深得宇文泰,也就是后来的周太祖的赏识和信任。他曾在户籍、记账、管制等方面给宇文泰提出过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累升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封美阳伯。之后更是配享周太祖宇文泰庙庭。这几乎是古代臣子最高的荣誉了。
苏绰
苏绰曾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写道:“夫为政不欲过碎,碎则民烦;劝课亦不容太简,简则民怠。”意思就是说朝廷的政令不应该过于琐碎,限制民众的一举一动,同时也不应该太过简陋,简陋则百姓会有轻慢之心。
四、姜太公治理齐国的故事
还是在《史记》之中,记载了西周初时,姜太公被封于齐国,国都便定在营丘,也就是现在的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这片土地虽然肥沃,也坐拥鱼盐之利,但是在当时也在异族的盘踞之下。别的不说,姜太公返国途中,营丘便遭到了莱夷的攻击。姜太公到了齐国之后,只用了半个月,便将所有的政事理顺,附近的百姓也多来归顺。
姜太公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多归齐,齐为大国。”意思就是说,姜太公到了封国之后,并没有用周王朝的那套严苛的礼法制度来统治,反而是因地制宜,因事施治,齐国因此很快便成为大国。
周公对比姜太公治齐和自己的儿子伯禽治鲁,感慨道,日后的鲁国,估计要依附齐国才能生存了!
五、诸葛亮治蜀
诸葛亮在三国迷眼中,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也就是在他的辅佐之下,原先织席贩屦的落魄王孙刘备,才得以与吴魏争锋,鼎足而立。
诸葛亮在帮助刘备拿下西川之后,着手准备治理蜀中。他并没有采用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之后与民“约法三章”的 那一套,反而在施政时多用严令,刑法也颇为残重。当时有人就劝他,说刘备才刚刚得到西川,应该广施仁义以赢得民心,这样才是长久之计。现在先生以严酷手段治理蜀中,是会出乱子的。
诸葛亮
诸葛亮则说,我之所以用重法,便是因为刘璋在西川时,过于仁慈懦弱,西川的百姓不知道法为何物,而生出怠慢之心。而且,民力充裕之时,适度使用并不会伤民害民,而且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总结来说,在古代,治国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并没有一种通行万世的准则体系。很多明达之士认为政事法律并不是越多越好,但也不能什么都没有。如何施政治民,应当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抉择,既要避免过犹不及,又要避免僵化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