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谥号可能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因为其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前面的武是美谥,而后面的灵则是典型的恶谥。从这个谥号就能看出后世赵君在评价他的时候内心有多复杂。
作为战国最为杰出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赵雍绝对是同时代的另类。在秦国日益崛起,其他诸侯不得不对秦国虚与委蛇的时候,他却在琢磨如果打击秦国!不是那种斩断秦国东进步伐的小打小闹,而是直入秦国关中腹地,犁庭扫穴的那种。
整个战国时期,只有文侯、武侯治下的魏国具备这个实力和机遇。随着秦献公、秦孝公两代秦君的努力,尤其是商鞅变法之后,对于山东六国来说,这个可能性已经变得原来越小了。
到了赵武灵王的时代,作为秦国中心的关中地区已经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东面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西南的大散关和西北的萧关……只要把控住着四个要点,山东六国就难以威胁秦国的根本。
现代画作中的赵武灵王
秦惠文王之后,山东六国数次合纵攻秦,大多都被函谷关挡在了外面,碰的头破血流。所以汉代文学家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才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这样的千古名句。
以当时赵国的实力,按照传统的的进攻路线难度极大,伤亡数字也是无法承受的。必须打破常规!寻找一条全新的路线。
赵武灵王不是一般人!后世将他比作彼得大帝,事实证明他的眼光的确毒辣。赵武灵王发现了一条遥远的道路,可以避开秦军固守的武关、函谷关,直入关中平原。这条路就是:从北方塞外进入河套平原,然后翻越北山山系进攻秦国。
战国七雄示意图不同于南面造就“难于上青天”蜀道的秦岭,也不同于东面规模庞大的豫西山地,更不同于西北方的六盘山山脉,关中地区北面的北山山系要低矮的多,且充满了豁口。对于赵武灵王来说,绕过太行山,从北面进入河套地区和陕北高原,再打通北山山系就可以直接切入关中,给秦国来一个釜底抽薪。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顺利推进的话,即便不能消灭秦国也可以重创秦国,为赵国赢得一个相对有利的态势。假以时日,一统天下的未必不是赵国。
对于赵武灵王来说,丰满的理想无法抵御骨感的现实。武灵王继位的时候,赵国的处境并不美妙:白狄建立的中山国是赵国的腹心之患,严重影响赵国不同地域间的联系;更北方的胡人部落(林胡、娄烦、东胡等)也时不时袭扰赵国的北方边疆。相较于战国七雄,这些小国和部族的实力要小得多,如果搞不定,赵国也没办法去找秦国的晦气。
为了解决他们,尤其是机动性极强的北方部族,赵国必须进行改变。华夏从商代即开始的车战模式显然不适合对付北方部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强赵军战斗力,赵武灵王推进了以胡服骑射代表的改革。
胡服骑射
宽大的华夏袍服被窄衣窄袖的胡服取代,骑兵逐渐成为赵军的主力,战车被打入冷宫,赵军的机动性大大提高。赵军的战斗力也骠悍起来。
靠着这支强大的军队,武灵王灭掉了横亘在腹心之地的中山国,并击败了北方诸部族。赵国疆域随之扩展到黄河以北地区,占领了现在内蒙古境内的云中、九原等地。赵国获得了进攻秦国的出发基地,越过黄河就可以到达今天陕北的米脂、延安一带,具备了打击秦国的能力。
中山与赵国为了完成这个计划,武灵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随使团到达秦国,实地侦察秦国的实际情况,审视作为自己对手的秦国君臣,尤其是秦昭襄王。
与武灵王相似,秦昭襄王嬴稷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武灵王的气势如此夺人,很快就被他注意到。不过两位了不起的君王并没有来一场王对王的碰撞,武灵王没有跟随使团,而是提前离开了。
完成了实地勘查后,赵武灵王开始最后的准备。考虑到对秦国的战争一旦打响时间就不会短,为了更好的准备,他将王位让给自己的小儿子赵何,也就是赵惠文王。而自己则称赵主父,不过他并不想放弃权力,这位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295年,继承王位的小儿子赵何与长子赵章为争夺权力发生争斗,武灵王也被卷入其中。因为庇护长子,武灵王被困在沙丘宫中,最终饿死其中。武灵王之后,赵国再无任何君王可以继承他的战略,更没有武灵王那样的军政能力。
甚至连武灵王已经拿下的北方领地也无法控制,作为攻秦基地的云中、九原两地再次落入游牧民族的手中。到了他的孙子孝成王的时候,赵国的北方防线退回了代、雁门等地,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北部。
如果赵武灵王能够多活几年,他的计划实施后,真的可以对秦国造成巨大伤害。不过这个战略也有着天然的弱点。
这个战略如果想要顺利实施,必须依赖骑兵这一兵种。骑兵擅长于野战,但严重缺乏攻坚能力。即便是一千多年后的北宋时期,骑兵为主的契丹军队在大举南下的时候,也只能冒险孤军深入,不管身后大量宋军坚守的城池。如果有一支宋军放弃固守战略主动出击,辽军很有可能全军覆灭。
秦兵这也就辽军在看似优势巨大的时候,依然选择与北宋议和的原因所在。此前的匈奴、突厥沿着相似的路线进攻关中时,大多也是以掠夺人口和财货为主,并没有长期占领的计划。
赵军并不是一支纯粹的游牧民族军队,依然依赖于后勤。即便从靠近黄河大拐弯的代地出发,穿越草原依然会带来巨大的消耗。还有一个巨大威胁,那就是沿途存在的众多游牧民族。
除了这一点外,后勤还需要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而这正是赵国的短板,赵武灵王的改革只局限于军事领域,没有涉足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领域。赵国商业发达,但在农业上存在巨大的短板。一旦开打,赵军的后勤必然受影响。
后来长平之战就给赵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大量青壮年在前线参战,赵国经济就陷入困境,而向其他国家借粮的行动无法实现后,赵国就坚持不下去了。后来,赵国选择少壮派的赵括为帅,很可能就是要打破僵局,取得小胜以便争取较好的停战条件。
更重要的是,赵国是从晋国公卿自立而来的,所以赵国公族对异姓臣子极度不信任。《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的赵国文臣武将中,大多来自赵国王族。赵武灵王之所以放弃王位,亲自准备攻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像秦始皇嬴政那样把全国几乎所有的军队交给王翦,充分给予指挥权的行为,在赵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战国四大名将中,来自赵国的廉颇、李牧结局都不太好。
王剪(非写实画作)这些问题或许可以被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短暂压制,其他国君恐怕就没这个实力了。
秦国也没有赵武灵王想象的那么脆弱。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实力并不局限于军政层面,更在民心上。后来秦的灭亡也是因为内部出现了问题,如果赵国真的沿这条路线攻入关中,他们将面对红着眼睛的秦国军民,毕竟军功的诱惑没有几个人可以抵挡。
但是冒顿单于等草原豪杰会为这个战略点赞,因为从秦到唐,草原帝国对于立足关中的中原政权就是采用了相似的战略。可惜赵武灵王的猪队友将这个战略毁于一旦,他没有得到验证其效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