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其迈,岁律更新。2023年,渭南市民政局以主题教育为牵引,以全省“三个年”活动为助推,以“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为坐标,以暖心民政“2+3+19”行动为抓手,盯重点、破难点、疏堵点,各项工作紧而有序、有力有效,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持续保持“向上向好、量质并进”的良好态势。
聚沙成塔,聚“数”成集。一串串数字背后,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冷暖,为集中展示渭南市民政系统各领域工作成效,特别报道《暖心民政,今年暖到你了吗?|社会救助篇》。
救助保障标准及时调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为每人每月67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为每人每年5376元,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8.9%和11.2%;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为每人每年7032元,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较去年增加3568万元。今年4月份,国务委员谌贻琴来渭调研,对社会救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全市纳入城乡低保57382户145775人,城乡特困9405人,临时救助26326人次,共计支出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资金6.96亿元,惠及全市18.15万困难群众。
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单位《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取消户籍地救助限制,细化低保认定财产豁免6种情形,全面落实扩围增效措施,规范完善低保准入条件。根据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划分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等救助圈层,会同相关部门对低收入人口运用不同的救助政策实施兜底保障,形成综合救助格局。
全年新增城乡低保对象4352户11042人,特困供养对象877户890人。修订出台《渭南市临时救助工作实施细则》,推行居住地、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筑牢社会救助“安全保障网”。
不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探索“物质+服务”“党建+救助”等创新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大排查、大提升”活动,全面提升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质量、照料服务水平,压实照料服务责任,规范服务内容。
引入社会力量和慈善资源开展困难群体救助关爱服务,为困难失能老年人开展家政、医疗照护服务,明确生活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代办服务4类32项照料清单,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0609人次。
全市建立困难群众探访信息库48315人,收集困难群众需求76937条,微心愿1542条,开展探访391435人次,提供关爱服务222697人次,圆梦微心愿1489条。
(中国网 梁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