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沈阳市生态环境局,沈阳之声话说沈阳,沈阳日报。
不久前,在沈阳浑河附近垂钓的钓友意外的发现:有种贴着水底觅食,体型娇小且身侧有黑色斑点的银色小鱼似乎数量变多了?年轻的钓友对其很陌生,但抓回家煮汤后发现鲜美至极,尤其是鱼肉相当细嫩,于是这个消息就传开了。
上了年纪的老钓友知道这个消息后是相当的激动,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沙咕噜子回来了!
消失19年的土著鱼花䱻在沈阳浑河重现这两年,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林学、园艺学以及植物保护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在沈阳全市展开了生物多样性本底的调查工作。这项工作的范围很广,难度很高,但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还是取得了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本调查周期,累计调查到我市有高等植物1186种、动物1751种,新记录动植物17种,建立了沈阳市生物多样性本地数据库,首次形成了沈阳市大型真菌、昆虫、苔藓、浮游、底栖、藻类物种清单,填补了长期以来我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缺失的空白,为沈阳市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而此次的调查中,最值得说道的标志性成果就是消失19年的土著鱼类花䱻在辽河与浑河流域重新出现了!
花䱻(Hemibarbus maculatus)是鲤科䱻属的鱼类,它是我国的原生鱼类,一直以来都分布于我国北方的水系中,后来也因为各种原因进入了更北方的水系,尤其是在重庆拥有不小的规模,但本质上它们还是北方的原生鱼类。
这种鱼类活动于水体的中下层,尤其是沿岸长有青苔的石缝、木桩等障碍物附近,它们会贴着水底,觅食各种底栖无脊椎动物、虾、昆虫幼虫和藻类,本身体长在20厘米左右的它们也是各种肉食性鱼类的猎物,因此其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水域生态平衡和稳定的重要物种。
然而,就跟大部分水生物种正在面临和曾面临的困境一样,它们也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发展轻重工业、畜牧业和农业导致的水污染、各项水利工程的快速建设和过度捕捞等因素,导致了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浑河也难以幸免。对于花䱻来说,特别是过度捕捞的影响更大,因为当初大规模、无节制的使用网眼极小的“绝户网”进行捕捞是常态,而花䱻这种中下层水体活动的鱼类更难逃避渔网,因此其数量就急剧下降。
调查团队负责人、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规划所所长刘智表示,花䱻是比较敏感的鱼类,它们对水质的要求也很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水流的温度和速度都关乎其生死。所以在遭遇了众多挫折后,2005年后浑河中几乎再也见不到花䱻了,“花䱻区域性消失”成为当时学界的共识。
真的就是花䱻?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专家队伍进行的生物多样性本底的调查工作是从2023年开始的,经过了2年才敢确定说花䱻重现浑河,这当然是经过多方验证的。
首先是关注当地渔民的真实说法,专家们对于一些流域的生物情况可能还不如一些老渔民。这不是在嘲讽专家,而是因为渔民们是以此为生的,他们更有实战经验,而专家们则侧重于研究和整理,因此通过当地渔民来了解情况是很合理的做法。
其次是对地方资料进行补充验证。有些资料具有局限性,只能作为参考而并未定论。但没有这些地方资料,调查也是难以开展的,因此验证这些资料可以成为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最后就是还动用了遗传学技术,通过分析线粒体DNA序列,以此来确定重现浑河的花䱻是否是本地的原生物种。
通过这些举措,才终于敢得出花䱻重现浑河的结论。
这肯定是非常好的情况,土著鱼愿意重归故土,这当然是对浑河生态的认可,说明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正在转好,也说明了各项保护工作是有成效的。
而这次的回归是非常不易的,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留住这种土著鱼。
“既然已经回归,便需竭力挽留,确保浑河的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刘智强调道。调研小组亦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涵盖了增强浑河流域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力度,构建严密的污水排放监管机制,实施河岸带生态恢复项目,以及建立外来物种的监控网络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手段等。与此同时,小组还向公众发出呼吁,希望大家能够提升生态保护意识,肩负起保护责任,踊跃参与到浑河的保护活动中来。
过去的记忆对于这个消息,网友们也是很有感触。尽管这种鱼在别的区域可能并不少见,但回归浑河依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信息。
有网友对此发表了对花䱻重归的猜测。这位网友表示:“这鱼绝对是迷路了,太子河里的土著。走到辽河的交汇口。然后迷路顺着辽河逆流而上。跑去了沈阳。 这鱼在太子河里叫沙扈鲈。观音阁水库里下网挂过最大的二斤一条的。”
“沙扈鲈”这个叫法我没有听过,也查证不到,静待大神解读。
有网友回忆道:“六十年代前沈阳浑河水生鱼类很多,那时家住疗养院离浑河几十米,夏天抓鱼,冬天滑冰……图片的小鱼当地人叫它穿灵子,成群每群有几百条。从60年抚顺炼油厂放污水,唅臭油这里的大多数水生物都决了,八十年代后好了点但还不如以前。”
他的回忆跟专家团队对花䱻鱼当初消失的推测不谋而合,确实是跟水污染有关系。
最能说明当初花䱻数量众多的评论,当属这一条了,这个网友表示:“这种鱼小时候我们根本就不吃,不是丢了就是喂鸡喂鸭……一般生长在小河溪流的青苔河草中,对水质要求很高……”
真是令人唏嘘,当初喂鸡鸭的小杂鱼,如今想吃都难咯。而这样的说法,出现于各种各种的水生生物之中,比如小河虾,比如刀鳅,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