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战无不胜的慕容农是怎么丢失并州的?非他之过,实乃必败之局

采蓝说历史 2024-08-05 14:42:44

捏柿子,基本上谁都喜欢拣软的捏,因为手感好嘛!

挑对手,基本上谁都喜欢拣弱的打,因为战绩好嘛!

拓跋珪作为慕容氏的天选之敌,若问他最喜欢跟慕容家谁一起玩呢?自然是在战场上娃娃抱金砖可劲送的慕容宝同志。这位同志在参合陂用后燕的半条命成就了拓跋珪的光辉战绩和千古功名,让拓跋珪感觉可得劲了。

被拓跋珪用来刷存在的最佳道具慕容宝在他老爹慕容垂去世后,自然再度勾引起了拓跋珪的无限欲望。396年六月,拓跋珪派将军王建等击燕广宁郡(今河北涿鹿县),斩太守刘亢泥,徙其部落于平城;不久燕上谷太守慕容详弃郡而走。仅仅在慕容垂去世后的两个月,拓跋珪就如此大张旗鼓地来侵犯后燕了,宝哥,没有老爹罩着你,你确实招人稀罕。

后燕面对拓跋珪的肆无忌惮是什么反应?赶紧让慕容农这个能干王爷去并州当一把手,驻防晋阳,希望能稳住太行山以西的局势。慕容农就此带着自己的数万部曲来到了并州,成为了慕容宝败家亡国的第一个牺牲品和背景帝。

燕辽西王农悉将部曲数万口之并州

为什么说慕容宝继位后,让慕容农换防并州是他凭实力败家的导火索呢?因为并州这几年战事频繁,经济底子比较薄弱,刚好这一年还赶上了早霜减产,属于雪上加霜的“灾区”。这就跟一个重病之人一样的,这个时候你不能折腾他,越折腾越容易续不上那口气。并州当时的状况,根本就养不起慕容农新来的那几万大军。

并州素乏储,是岁早霜,民不能供其食

本来就已经财政赤字的并州,在慕容农新官上任后,又被慕容农按指示办事地推行了“校阅户口,罢诸军营分属郡县”的改革计划,派诸部护军去分监诸胡进行人口查阅和军制改革。

又遣诸部护军分监诸胡

本来大家的日子就不好过,又被突然侵犯了既得利益,并州的杂胡群体也就是并州地头蛇们纷纷由怨生恨,开始与后燕离心,倒向了北魏,免费给魏军当情报员和潜伏者。

由是民夷俱怨,潜召魏军

所以呀,我们很多朋友会有很多很多美好的想法和无穷的折腾劲,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折腾的时候,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该折腾的时候就不要去折腾,发现了问题或者瑕疵,并不是立马动手术就是对的。虚不受补,你的状态比较虚弱的时候,折腾自己就是给敌人助攻,人家利用你的内部矛盾可以事半功倍地击败你。

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野心勃勃的拓跋珪也不打算再装了。于七月份直接称尊号,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改元皇始。其实也就是正式称帝了。

领导再进一步的典礼搞完之后,北魏的群臣就开始想办法给领导找点好彩头了,于是北魏的军事参谋上谷张恂便对拓跋珪建言,说后燕的核心领导人慕容垂刚刚去世,后燕还在国丧期,而且他们的并州局势也不是很稳定,咱们应该趁机拿下并州,剑指中原。

拓跋珪觉得这位同志的意见很有道理,便立马同意了。

八月二十八,拓跋珪步骑四十余万南出马邑,翻越句注山,旌旗二千余里,鼓行而进南下并州;左将军雁门李栗率五万骑为前驱,别遣将军封真等从东道出军都陉,袭燕幽州。这是属于典型的双管齐下、互相牵制配合的战术设计,核心战略目标很明显,就是要一举拿下并州。

二十天后,也就是九月十八日,北魏的南路军已经到达了阳曲(太原市北部的阳曲镇)。抵达战场的北魏军很是嚣张,派出骑兵围着晋阳城敲锣打鼓,很好地装叉示威一下。

作为守城方的慕容农,面对敌人这种没有任何顾忌的示威挑衅,表示很难以接受,便主动出城应战,但是很遗憾。吃饭都成问题的燕军不是彪悍的魏军的对手,被轻松击败了。更可怕的是,大败而归的慕容农回城的时候却发现晋阳城已经回不去了,他的军司马慕舆嵩叛变紧闭城门不让他进城。逼得慕容农只好率着几千残兵往中山逃命。结果在潞川被魏军追上暴击,慕容农被打成了光杆司令,几万部曲灰飞烟灭了。

魏伐并州,骠骑农逆战,败绩,还于晋阳,司马慕舆嵩闭门距之。农率骑数千奔归中山,行及潞川,为魏追军所及,余骑尽没,单马遁还

这一战是慕容农从384年跟随父亲慕容垂在列人县起兵以来,独立作战第一次出现重大失利,而且还是毫无招架之力的被人全程按在地上摩擦。所以导致很多事后诸葛亮对慕容农的军事水平评价大打折扣,说他之前战无不胜是靠他爹慕容垂的背书,没有他爹慕容垂给他站台,这小子也是干不了啥事的一团烂泥。

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去看看慕容农的履历,那真叫一个祖传的光鲜。从他爹复国之初,人家就作为慕容家的分号到列人县去独立拉队伍、独立作战,连前秦的猛男石越也被他干脆利落地收拾了,之后纵横河北十年无敌手。这样的人难道真的会是他丢失并州这样不堪一击吗?显然不可能,没有两把刷子,慕容农这么多年是不可能一直表现很优秀的。

那么,慕容农这种断崖式、灾难性表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主要说起来有两点:

第一个自然是北魏军队的战术和装备升级了,通俗地讲,就是对手变强大了。原始的草原骑兵其实并不可怕,因为他们除了速度快、单兵作战能力强外,在战术、纪律、装备等各个层面都比较落后,基本上是打不了什么硬仗的,顶住他们前面的三板斧,他们就必然会四散而去。但是,如果草原骑兵能用突骑战法武装起来,那就非常可怕了。千军万马纪律严明、章法清晰地向你冲过来,光那种压倒一切的气势都足以让人两股颤颤了,更遑论那种碾压式的冲击、杀伤力了。北魏军队其实早在参合陂之战时,就已经表现出了强悍的突骑战法了。

太祖纵骑腾蹑,大破之

这就意味着后燕军队和北魏军队在战力上已经基本达到了一个平行水准,不像之前后燕军队可以凭借突骑战法对草原传统的骑射战法进行降维打击。后燕帮拓跋珪消灭独孤部、贺兰部,那都是几千特种部队在草原上策马奔腾、所向无敌的存在。而如今,这种优势不存在了。

战术、装备这些因素被抹平之后,决定战场胜负至关重要的因素自然就变成绝对兵力了。慕容农只有几万部曲,而拓跋珪则带来同等水准的四十万人,还是在人心、士气不如对方的情况下搞逆战,所以慕容农打不过,其实没啥好苛责的。

第二个深层原因就是慕容农陷入了怎么选都是错的泥潭。按道理说,兵力处于弱势的他,最佳选择应该是死守晋阳城,然后凭借城坚墙高慢慢熬,熬得拓跋珪锐气不足、信心不足或者后勤不济后,主动退兵。但是呢?并州本来就极度缺粮,他根本没法据城坚守,因为首先熬不下去的肯定是他们自己。

再加上慕容宝命令他在并州实行新政改革,已然得罪了很多军方和民间地头蛇势力,后燕军的军心和民心都是不稳定的,当缩头乌龟也是很容易出问题。

慕容农其实是一个非常有经验和见识的优秀将领,在这种进退维谷的困境下,他敏锐地找出了不是办法的最佳办法,那就是在北魏军环城耀武扬威之后,主动出击去打他一杆子,打赢了自己就有一线转机。那些三心二意、立场不稳的家伙,你们都睁大你们的狗眼给爷好好看看,是爷厉害还是北魏厉害,都给我老实点,跟着爷混才是你们最明智的选择。

但事与愿违,绝对实力上,慕容农的差距无法弥补。几万孤勇者去冲击四十万早有准备的虎狼之师,慕容农是真的无能为力。

被打败的慕容农不出意外地被自己人堵住了退路,城里那些被改革触犯了利益的权贵趁你病要你命,把城门一关,慕容农就只能千里逃亡了。最终因为逃亡距离太远了被魏军追上,被彻底打成了光杆司令。

总体来说,慕容农即便丢失了并州这么一块战略要地,但他其实是对得起父亲慕容垂、对得起后燕、对得起慕容家的,他的表现并没有犯什么明显的大错误,属于中规中矩,或者说他的失败是身不由己的。咱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不会落井下石地去贬低一个人。

那么,回到慕容农当时面临的这个死局上来,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其实慕容农当时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呢?其实还是据城坚守。尽管你们城中缺粮,但是拓跋珪他们远征而来,所带的粮草也不会很多,况且当时的并州全境无粮,他们就是到周边去抢,也抢不到什么东西。跟他们比挨饿,才是唯一的希望。

可是,比谁不怕饿死人的这种惨烈战术,通常会有一个潜在的基础要求,那就是上下一心。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人都认可你,铁了心地要跟你共度难关,这才能支撑下去。否则,你这勒紧裤腰带还没几天,身边的人就各种叫嚣不干了,那你也是根本撑不住的。要不了几天,就会有人通敌反水的。

慕容农其实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了,所以他宁可选择败在敌人手里,也不愿意死在自己人手里,大张旗鼓地出城赌一把,赌赢了,所有问题都暂时解决了;赌输了,也就不再自欺欺人地煎熬着了。

慕容农之惨败,不是因为他爹走时把他的智商和水平都带走了,而是他爹在临终的时候遗命慕容宝上位后就立马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害了他。他是跟着被掏空身体的受害人,然后被安排进入了必败之局。

反观拓跋珪,看看这小子究竟比慕容宝强在哪里?在拿下晋阳后,拓跋珪大军进城,直接把晋阳当成了北魏的改革试点了。为啥后燕的改革就是错的,而北魏的改革就无与伦比地正确呢?因为拓跋珪这次改革就是在尝试之前胡人政权入主中原的成功经验——政权结构汉化。拓跋珪在晋阳设置了朝廷办事机构、安排了刺史、太守、尚书郎等以下的官吏,大量的招收了汉人儒生进行政治架构建设。

初建台省,置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悉用儒生为之

慕容宝的改革主打就是得罪人,而拓跋珪的改革则主打笼络人,这是两者之间的核心区别。所以我们很多搞管理的朋友一定要搞清楚,如果你们必须要颁布一项新的制度,就一定要明白这个制度背后的受害者是谁、受益者是谁,随后估算出大致的阻力和助力,评估出其可行性。

拓跋珪这次试点改革的直接效果是什么呢?那就并州的土豪们都对北魏这伙帝国主义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投靠,士大夫们都是主动到北魏军营去拜见新领导。拓跋珪也是很配合地对这群“友好人士”进行了集体慰劳,然后还很明智地给出了“并人治并”的政治承诺。

士大夫诣军门,无少长,皆引入存慰,使人人尽言,少有才用,咸加擢叙

拓跋珪这种恰到好处的剿抚并用的政治才能是师从何处呢?其实就是天赋加机遇的复合品。他在慕容垂和苻坚两位大神身边呆了近十年,苻坚那种极致的抚慰操作和慕容垂那种手到擒来的剿灭手段,耳濡目染之下,他算是慢慢登堂入室了。当然,若要真正让他受益良多的恩师,可能只有慕容垂一人足以当之无愧,他学苻坚那一套,更多是天赋加持下的无师自通。

拓跋珪拿下晋阳后,又迅速遣辅国将军奚牧去攻取汾川,抓了丹阳王慕容买德和离石护军高秀和,基本击溃了后燕在并州的所有力量。这种操作很标准,也很拓跋珪,因为拓跋珪这人本身就是做事要做绝的典范,他如果要灭火,基本上是连一个火星子不能留下的。

并州大定后,拓跋珪任命中书侍郎张恂等人做了并州诸郡的太守,招抚离散,劝课农桑。武力打下的地盘,然后一切稳定后,交给文人去细火慢熬,这也是源自厨艺的正确管理之道。爆炒去除水分,慢炖熬出味道嘛!

以中书侍郎张恂等为诸郡太守,招抚离散,劝课农桑

回到后燕这边来,并州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中原屋脊,是俯冲中原的战略要地,所以山西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出名将,也出大仗,这块土地是保护华北平原以及整个中原的屏障。失山西则华北危矣。但是,这么一块战略要地就被慕容宝以一种接近馈赠的方式便宜甩给了拓跋珪,是不可叹孰可叹?然而,这又怪得了谁呢?非慕容农之罪,实乃慕容垂之因。

最后,想借由此事讲一讲我们教育孩子的事情。说实话,我是不太感冒去刻意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的。我觉得发现和确认孩子最适合干的事情,并竭尽全力地创造条件、做好铺垫,让他们顺利进入那样的环境和轨道,或许才是为人父母最应该完成的培育。

慕容宝和慕容农的天资其实都不算太差。慕容宝算得上是中人之资吧,慕容农更是称得上上佳之资,但是这俩孩子在父亲刚一去世,便不可避免地经历各种人生滑铁卢,这事最应该值得反思的是谁呢?窃以为,身为领路人的父亲慕容垂首当其冲。

慕容宝已经被鉴定成了一个守成之主了,那你就不应该给他留下那么多问题,更不能遗命他去挑起新的问题。因为守成之主的舒适区是维稳,是守家,他的核心功能和职能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尽量克制不出现新问题、大问题,你怎么能让他去干那种犯众怒的改革呢?恰如你的孩子从小就比较文弱,然后你遗命他要驰骋沙场,要去打倒帝国主义,要去推翻一切旧恶势力……你这不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吗?慕容垂,你这个当爹的确实很不称职!

慕容农则相对更为无辜了。他其实在后燕那么一个体系或者机构之中,是没有太多主导权的。他的命运和成就其实都是十分依赖体系和平台的良好运转的。他干事是没什么问题的,只要不是太为难的事情,他保证能办得妥妥的。但是,他如果遇到了稀里糊涂的领导,把他安排到了一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环境之中,他又能如何呢?

所以,历史的趣味性便在于我们总能在历史的故纸堆中,新奇地发现很多大有裨益的新认知。慕容农丢失并州一事,拓跋珪气势如虹、慕容农不堪一击只是表象,真正的营养在于拓跋珪善于抓住时机,慕容农则受制于后燕的作茧自缚而无能为力。

2 阅读: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