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引爆了首枚原子弹,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核武器时代的开启。负责领导“曼哈顿计划”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因此被誉为“原子弹之父”。这项秘密科研项目集结了众多顶尖科学家,旨在赶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核武器。奥本海默凭借其卓越的科研能力和领导才能,带领团队攻克了重重技术难关,最终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完成了这次划时代的核试验。这次爆炸不仅展示了人类在核物理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也改变了世界军事格局,为后续的冷战时期埋下了伏笔。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枚原子弹成功引爆,这一重大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那么,是谁领导了这一划时代的科研项目?在中国,谁能与美国的奥本海默相提并论?
老外……
老外哪能琢磨得透!
2022年清明节期间,央视《面对面》节目推出了一期特别节目,名为“我的两弹一星父辈”。在讨论中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话题时,主持人董倩与王淦昌的女儿王遵明进行了对话。王淦昌是“两弹一星”项目的关键人物之一。节目中,两人深入探讨了那段历史及其背后的故事。
王遵明提到,他父亲的事迹曾经在美国的报纸上被报道过。
董倩问道:“他不是应该保密吗?为什么还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王遵明提到,外国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主要是因为王淦昌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的名气。纽约时报当时就刊登了相关报道,推测王淦昌很可能参与了中国的某项重要工作。这种猜测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基于王淦昌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纽约时报》究竟是如何推测的?这一点并未明确说明。
美籍马里兰大学教授吴京生在《祝贺王淦昌先生八十寿辰有感》中提到,1964年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美国《纽约时报》杂志随即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对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行了推测和分析,并列举了可能参与该项目的中国科学家。文中特别提到王淦昌,认为他是该计划的主要负责人。
美籍埃默里大学教授冯平观在其文章《一晃四十年》中提到,原子弹的爆炸让罗布泊瞬间从寂静中惊醒。淦昌师的名字迅速登上西方媒体,被誉为“中国的奥本海默”,并被认为是原子弹项目的核心领导者。《纽约时报》还专门刊登了他的详细传记,提到他曾在杜布纳从事粒子物理研究,成功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并担任过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副所长。回国后,他投身于原子弹研究,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照片中从左至右依次为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人合影。
他提到:“西方人基于自身的经历,觉得要了解这件事的真相,就得找个像奥本海默那样的人物……直到现在,很多外国人都以为原子弹是淦昌师自己造出来的。”
发现了《纽约时报》的原始版本
这两份中文资料仅仅让国内读者了解到,在中国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纽约时报》曾发表文章,试图推测中国的"原子弹之父"是谁。不过,该报具体是如何进行这种推测的,以及他们对此事的具体描述,我们仍无从得知。
要了解《纽约时报》当时的报道内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到原始文章。经过一番查找,我成功找到了58年前的那期《纽约时报》,下面就是当时那篇报道的标题截图。
《纽约时报》近期发布的一篇报道。
根据截图显示,这篇报道发布于1964年10月25日,正值我国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的第九天。报道标题为《中国的"曼哈顿工程",或,毛泽东如何掌握并实施核武器研制》。文章主要探讨了我国核武器研发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了毛泽东在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中的关键作用。报道通过对比美国曼哈顿计划,阐述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特殊背景与发展路径。文章深入剖析了我国在冷战时期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领导层为维护国家安全而作出研制核武器的战略抉择。报道还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武器研制过程中克服的技术难关,以及科研人员的艰苦付出。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文章展现了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战略远见。
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我国首座核反应堆——这座在苏联帮助下建造的设施,于1958年在北京郊区正式启动。随后,苏联方面撤回了所有专家和相关设备,中国科研人员开始自主开展研究工作。”
这篇报道横跨报纸的四个整版,中文译稿总字数超过四千。
《纽约时报》如何进行预测
通过查阅《纽约时报》的原始报道,我们能够清楚地掌握该报进行推测的具体方式。
这篇文章提到,中国的原子弹研发项目有两位主要领导者。钱三强是其中之一,他曾在法国居里研究所研究核物理,现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另一位是王淦昌,他是核物理领域的资深专家。文章指出,钱三强和王淦昌共同带领了一支由大约1000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这个规模与美国首次制造原子弹时所用的人力相当。
这段文字提到,中国原子弹项目的核心领导者有两位:钱三强和王淦昌。然而,文中对钱三强的描述非常简短,仅提到他的名字,后续内容则主要围绕王淦昌展开,详细介绍了他的贡献和事迹。
王淦昌,1907年出生在江苏,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1929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1934年,他在柏林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期间还跟着著名的莉泽·迈特纳博士研究核物理。
王教授的学术生涯颇为传奇。上世纪40年代,他在浙江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西迁,在艰苦的西南环境中坚持科研工作,仅凭简陋的设备就取得了不少成果。二战结束后,经同事推荐,他于1947年至1948年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特等科研人员称号。到了50年代末,他与意大利裔英国核物理学家布鲁诺·庞特科沃在苏联展开合作,后者是在1950年从西方移居苏联的知名科学家。
在苏联杜布纳研究所的时期,有两位科学家格外突出:布鲁诺·庞特科沃和王淦昌。庞特科沃在1957年12月被任命为核问题实验室的负责人,而王淦昌则在1959年1月升任为整个研究所的副所长。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这两位科学家共同带领一个研究团队,利用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成功发现了多种新粒子。
最终,研究结果明确指出:“王淦昌博士是中国原子弹项目的核心领导者。”中国的原子弹研发工作分布在新疆的二十个不同地点,而这一切的主要负责人正是王淦昌博士。
他们如何推测出王淦昌的情况?
中国核武器的研发过程一直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作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王淦昌在1961年4月加入原子弹研制项目后,就彻底隐去了真实身份。他对外一律使用“王京”这个化名,切断了与外界的所有直接联系。这种保密措施确保了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安全性和隐蔽性。
《纽约时报》的报道中附有一张王淦昌的照片,这张照片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王淦昌曾化名"王京"出行,图中展示的是他当时使用的行李箱(左)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右)。这些物品见证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轨迹,成为研究其生平的重要实物资料。行李箱和笔记本虽为日常用品,却承载着这位科学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为后人了解其工作与生活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
照片下方的文字介绍:“王淦昌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核心专家。上世纪30年代,他在德国留学深造,到1959年时,已经出任苏联杜布纳研究所的副所长一职。”
本文将详细分析王淦昌作为中国原子弹项目核心领导者的相关证据:
这篇文章提到王淦昌曾在苏联杜布纳研究所担任副所长。1956年3月26日,中国、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朝鲜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同签署协议,决定成立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同年7月1日,该研究所在莫斯科北部的杜布纳正式成立。王淦昌和布鲁诺·庞特科沃是这家研究所的核心科学家。由于庞特科沃曾参与英国首颗原子弹的研发,王淦昌后来成为中国原子弹研制的主力科学家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