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军方总参谋长布劳纳近日的一番表态引发广泛关注。 他声称,如果台海发生冲突,菲律宾可能“卷入其中”,并强调该国北吕宋司令部需提前做好准备。
这样的言辞在中国发出坚决警告的背景下听起来格外刺耳。 那么问题来了,菲律宾真的有“参战”的能力吗?或者说,这番话背后藏着怎样的逻辑?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解读”一下。

从军事实力层面菲律宾的底气何在?现实恐怕是相当捉襟见肘。 菲律宾虽拥有相对庞大的军队,包括约14万现役和12万预备役部队,但其装备与训练水平却难以匹配现代战争的要求。
以海军为例,菲律宾战斗舰艇的主力是两艘购自韩国的退役护卫舰,最高航速不超过30节,武器系统亦严重老化,巡航射程无法应对复杂的海上态势。 而空军方面,菲律宾近年引进的韩国“金鹰”战斗教练机尚未形成有效战斗力,其战斗序列中现役真正意义上的作战飞机屈指可数,且多数是二手采购。
试问,面对解放军现代化的歼-20、核潜艇和航母舰队,菲军如何掀起丝毫波澜? 布劳纳的言论是否具备实际操作可能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即使菲律宾军方“愿意”介入台海事态,它在战术层面能否找到合适的介入方式?恐怕仍是未知数。
布劳纳去年曾公开承认,菲军的作战能力主要集中于反恐和内战维稳,对于高端军事冲突的筹备几乎为零。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此前出具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明确指出:在中美冲突的极端情况下,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几乎没有实质插手台海局势的可能性。

显然,所谓菲军“参战”的表态更像是一种“亮牌”或“讨好姿态”,而非拥有真正的实质能力。 布劳纳的这番话到底意图何在?第一层原因无疑与美国的亚太战略紧密相关。
今年以来,菲律宾与美国军事合作持续加深,“肩并肩”联合军演规模创下近年来新高,北吕宋岛军事基地也被美国视为关键的战略支点。 令人敏感的是,这个位于菲律宾最靠近台湾的岛屿,恰好能为美军在台海局势升温时提供“跳板”作用。
而布劳纳的言辞显然是向美方表态:菲律宾甘当美国利益的忠实“执行者”,并希望借增加战略价值换取更多援助。 据统计,仅2023年,美军向菲律宾提供的军事援助金额已同比翻番。
这背后,菲律宾的立场早已偏向博弈一端。 言辞背后不仅仅是区域战略考虑,它也服务于菲律宾国内的现实需求。

从内部来看,马科斯政府当前面临不小压力。 菲律宾8月份通货膨胀数据再度攀升至6%,几乎是东南亚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差的国家之一。
而因物价上涨和能源短缺引发的社会不满,正成为马科斯施政的一大掣肘。 更关键的是,一旦台海紧张情势升级,对居住在台湾的25万菲律宾劳工可能产生连锁影响,他们的命运很容易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
布劳纳此时高调表态,无疑是为了安抚担忧舆论,同时为政府找回一些民众信任度。 另一方面,布劳纳此举也有对内牵制杜特尔特势力的意图。
自马科斯与杜特尔特家族在联手选举中获取胜利后,二者的政治分化日益明显。 布劳纳的强硬立场试图彰显马科斯阵营“忠于美国、经济安全优先”的选择,借台海议题进一步抢占舆论制高点。

但问题在于,菲律宾在台海放狠话,难道不会成为“火中取栗”吗?目前来看,这是极有可能的。 一旦冲突爆发,地缘位置决定了菲律宾不仅是美军重要的枢纽,更会是解放军重点反制的目标。
解放军已多次强调,台海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而外部势力的干涉只能带来越来越多的军事对抗风险。 就在布劳纳放言之时,中国解放军东部战区正进行全域实战化联合演训,战机常态化绕台、导弹打靶场景模拟精准封锁,这些都已成为破解“外部支点”干扰的常规手段。
换句话说,菲律宾“跳得越高”,付出的代价也可能越惨。 以菲军当前的军事水平,即便由美国提供支援,也难逃失控打击的负面后果。
归根结底,菲律宾选择介入台海,更多是从美国的亚太安全框架中“借题发挥”,试图以此换取中美之间的更多利益筹码。 但无论是军事能力的局限,还是现实战略的局势,这种选择都并不明智,甚至可以说是危险的冒险主义。

中菲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虽有所波折,但实际上仍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尤其是经贸领域的紧密联系,才是菲律宾经济复苏的关键。 像布劳纳这样非理性、剑走偏锋的对华舆论战,不仅无助于实现菲律宾自身利益最大化,还可能在中菲互动中彻底失去底线空间。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的态度十分明确。 如果菲律宾继续一边与中国寻求经济利益,一边在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配合外部势力挑事,其战略地位只会从“合作伙伴”沦为“摩擦对象”。从长远看,这条对抗之路只会让菲律宾更加依附强权,离开发本区域的和谐发展轨道越来越远。
而台海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任何挑衅行为都只会迎来更加强势的中国反制。 对菲律宾与其充当大国角力的“前哨阵地”,不如在区域合作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红利。
布劳纳的挑衅言辞或许“话锋犀利”,但现实终究会让这种盲目冒险付出惨痛代价。
那就灭掉菲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