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读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的感想

儒雅湘水送余波 2025-01-27 21:00:58

在《明朝那些事儿》火爆中国的时候,我当时在海口的新华书店看到了此书,只瞅了一眼封面,根本没看内容,事隔20年,在上海的图书馆看到此书,听到网上坊间的传闻,居然正是当年明月自己在《后记》里对自己的预言,真是一语成谶啊!

他在后记里说: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尿了。

其实,20多年前听到《明朝那些事儿》这一书名,就觉得有一种轻佻感,现在走马观花通读全书,这种轻佻感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可读性、趣味性翩翩起舞。

全书三到九个字一句的字句结构至少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如同口水网文的表达,粗略、浅显易懂,适于初中生的阅读水准,遣词造句趋于庸俗化、低俗化、恶俗化,譬如在《大结局》第十四章的突围里,连“完蛋的日子不远了”这种地痞流氓腔的语句都有。

在下笔之前,当年明月读了大量的历史书,本书参考的书目就有《明通鉴》《明季北略》《明季南略》《明史》《中国大历史》60多部书目。他自言由于历史书读得太多对很多事情都很悲观,当年明月在后记里所言,正是对自己一生的预言,20年后,一语成谶,他居然顺着他自己说的预言走下去。

在后记里,他还未卜先知感叹道:

我始终觉得,我是个很平凡的人,扔人堆里就找不着,放在通缉令上,估计都没人能记住;到现在还这么觉得,今天被人记住了,明天就会被人忘记,今天很多人知道,明天就不知道。所以所谓后记,所谓感想,所谓获奖感言之类的无聊的、乱扯的、自欺欺人的、胡说八道的,都休息吧。

记得马未都有次对我说,这世上有很多人都有不喜欢你的理由,因为你成名大太早,成名太盛,太过年轻,人家不喜欢你,那是有道理,所以无论人家怎么讨厌你、怎么逗你,你都得认,都该认。

此言此语此感叹已经有疯人疯语的倾向了。

天才与疯子仅一步之遥,但当年明月成了后者,是不是他把明史写得太轻佻了、太通俗太大众化了,他参考的那些书目无疑比他的《明朝那些事儿》庄重、有历史感多了。

历史不能戏说,戏说历史可能亵渎神灵。

《明朝那些事儿》这种肤浅的口水网文风靡一时,在21世纪前20年大行其道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三个字、五个字一句,七个字、九个字一行,一堆现成的明史材料,经过当年明月粗浅、通俗、大众化的口语化描摹,便成了《明朝那些事儿》,这事也太轻佻轻巧了吧,而且一出版发行,速速获利4200万。这贩卖沉重沉痛的历史,赚得盆满钵满,转眼之间升官发财,来得是不是太突然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明朝那些事儿》,败也《明朝那些事儿》。前后对照,不禁让人唏嘘。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在红尘浊世不被名利钱财捆绑、束缚是头等清醒、第一功名。

但是凡夫俗子看不透,在名缰利锁里颠倒颠,最后发疯。

0 阅读:3

儒雅湘水送余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