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改朝换代那是常有的事情。一般来说,前朝皇族大多能得以善终。即使是前朝皇帝,也能保全性命。
然而晋朝的司马氏绝对算是一个异类。在刘裕建宋后,司马氏被屠得一个不剩。

对此,上至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此拍手称好。竟然没有一个人指责刘裕做得过头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都要怪司马懿及其后人做得太绝了,以至于失了人心。这一切都是他们应得的报应。
不择手段的司马氏诸葛亮和司马懿同为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但是二人的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
究其原因,还是二人在人品上的巨大差距。

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看似以卵击石、愚不可及。可他是在用实际行动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匡扶汉室。想要匡扶汉室,就必须除掉曹魏。这才是他一次次北伐的根本原因。
他这就好比愚公移山,即使知道此事不可为,也要去做。不为别的,就因为他知恩图报。
反观司马懿,他和他的后人,一个比一个做得绝。
先说司马懿。臣子以下犯上,夺取朝廷大权的事情屡见不鲜。曹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人家曹操有那个实力,当时的朝堂上主弱臣强。而且曹魏的江山都是曹操一点点打下来的。

再看看司马懿,他又有多少功劳?他又有多少实力?
他功劳不够,实力更是不足。以至于他谋反到了一半,一听说曹爽已经得到消息,顿时乱作一团。司马懿这人,野心有余,实力不足。
也幸亏他遇到的是曹爽,竟然会信他的誓言,交出了手中的兵权。如果这样也就算了,没过多久,司马懿就违背了当初的誓言,随便找了个借口,将曹爽三族尽灭。
因为司马懿开了个坏头,以至于到了后来,誓言这玩意就和废纸一样,压根没人敢相信。毕竟没人愿意成为第二个曹爽。

再来说说司马昭。这也是个神人,甚至可以说,他的所作所为就连他父亲司马懿都自愧不如。
司马昭做了一件事情,基本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件事就是弑君了。就这一件事,就可以让司马昭堪称古往今来第一人。当然,这名声是恶名罢了。
在古代,弑君可谓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即使那些篡位的权臣,也不敢弑君。最多就是将先君降封为王公,过个一年半载,再让其不明不白地去世。

至于诛杀在位皇帝这种事,也就司马昭敢做了。而这么做的恶果就是尊卑失序,臣子对于皇帝的敬畏荡然无存。
孔子觉得春秋战国之后,就礼崩乐坏了。但是现在看来,自从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之后,才真正的礼崩乐坏了。
他们二人所作所为的影响之恶劣,可见一斑。
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的所作所为,全都报应在了他们的子孙身上。

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篡位称帝。虽然史书上对于司马炎的评价还行,但是他做了两件事情,奠定了司马家族的灭亡。
这第一件事情,就是立了司马衷这么个痴傻的太子。
司马衷,也就是晋惠帝。他做皇帝的时候,恰好遇到大旱,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求生,只得啃树皮。
司马衷听说了后,却反问大臣:“既然没有粮食吃,那百姓为什么不吃肉呢?”

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这智商是个什么水平显而易见。
刘备选择“阿斗”做太子,那是因为他就这一个儿子,没得选。但是司马炎有十八个儿子,偏偏选了司马衷,这就很耐人寻味了,如果说这其中没有什么冥冥之中的力量所致,谁会信?
而司马炎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大封诸王了。
前面说了,司马炎有十八个儿子。除了继位的司马衷,还剩下十七个,全都被封王。而且西晋的这些王爷,那可是有兵权的。

刘邦当年分封同姓诸侯王,结果给子孙留下那么个烂摊子。这司马炎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司马炎去世后。晋惠帝司马衷明显无法压制他的那群兄弟。加上皇后贾南风擅掌朝政,西晋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才有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后,紧接着就是五胡乱华。西晋皇族除了极少数人跟随司马睿衣冠南渡,建立了东晋。剩下的全都成了胡人的刀下亡魂。
此时的司马家族已经是人丁凋零,大不如前了。

而且由于东晋是司马睿在门阀贵族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的,因此东晋的皇权大不如前。东晋的皇帝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很多时候都要顾及门阀贵族们的利益,很多时候做出让步的不是大臣,反而是皇帝。
这种朝堂格局就注定了皇帝和大臣之间长期要进行博弈,而不是合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世家大族们想要更多的利益,而皇帝却想要获得真正的皇权。
到了后来,双方剑拔弩张,互相攻伐。东晋出现了朝廷与地方对立的局面。

在这个背景下,有个人借着双方的矛盾,乘势崛起。此人便是东晋名将刘裕。
最后刘裕将皇族和门阀贵族一锅端,建立了刘宋。刘裕出身平民,对于不顾百姓死活,只想着争权夺利的东晋皇族没有一丝好感。
因此,当他坐上皇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屠刀对准了司马家族。包括东晋皇帝在内的皇族一个不留。
对此,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普通百姓,无不拍手叫好。因为他们受到司马氏的欺压太久了,早就怨声载道了。

司马在古代也算是个大姓,然而由于刘裕下手太狠,以至于其他姓司马的家族纷纷改姓。现在的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程氏等,都是从司马姓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