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金主抛弃、频繁示弱求放过、紧急辟谣3次,冯小刚到底怎么了?
从“小钢炮”到沉默的导演
曾经的冯小刚有一个称号叫“小钢炮”。
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
1999年,《科学时报·今日生活》发表多篇文章,炮轰冯小刚的贺岁片,在文中直接称其为“劣质盒饭”,并劝他别赖在电影圈里不走。
第二天,冯小刚便到报社开怼,并撂下狠话:“出门要小心点,免得挨揍。”
这样的回应方式让他的名字迅速传遍了整个娱乐圈。
《非诚勿扰2》上映之时,新华社记者批评他的电影,他1个小时内连续更新5条博文,说对方是无端揣测和恶毒诽谤。
面对豆瓣影评人的负面评价,他更是直言:“大尾巴狼,全是狗屁。”
这些言论无不彰显出他当时的强硬态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锋芒毕露的冯小刚变得越来越低调。
如今,当被问及自己电影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硬反驳,而是谦逊地表示:“我觉得这个市场是永远都需要喜剧的,观众永远都需要喜剧,但是它不是永远需要你冯小刚的喜剧。”
这种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
从辉煌到低谷:华谊兄弟与冯小刚的兴衰史
作为中国票房曾经的最大保证,1998-2010年,13年间冯小刚上映了12部电影,其中11部位列当年票房前三。
那时的他风光无限,一度被称为“贺岁档教父”。
与此同时,王忠军、王忠磊兄弟的华谊兄弟也依靠冯小刚电影的成功一举成为最成功的民营电影公司,并于2009年顺利上市。
可以说,没有冯小刚就没有华谊兄弟的今天。
但好景不长,2018年,《手机2》风波引发了娱乐圈大地震,紧接着的一系列事件让冯小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先是《只有芸知道》票房失利,随后《北辙南辕》饱受争议,仿佛一夜之间,这位昔日的“贺岁档教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亲兄弟也要明算账。
尽管冯小刚曾是华谊最大的摇钱树,但随着业绩下滑,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最终,华谊兄弟以3.5亿元的价格转让了东阳美拉70%股权给阿里影业,标志着冯小刚与华谊兄弟彻底分道扬镳。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冯小刚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从此以后,他的新作《抓特务》出品方变成了阿里影业和中影集团,而不再是华谊兄弟。
网络舆论的压力与自我反思
接连几部作品失利后,有网友说他已江郎才尽。
面对如此多的质疑声,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公众人物面对网络舆论的态度和处境:“公众人物只能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这是当明星要承担的代价。”
事实上,近年来冯小刚确实收敛了许多。
以前被狗仔曝光后会直接骂回去,而现在则会选择及时辟谣。
比如两年前就有传言称他移民美国,对此他在朋友圈小心翼翼地回应;最近又有网友传他在加州的好莱坞豪宅在大火中化为乌有,他也第一时间站出来澄清事实。
这种变化不仅是个人性格上的调整,更是对当下环境深刻理解后的必然选择。
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句不当言论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新老交替中的思考
遥记得2013年,还在势上的冯小刚受邀成了当年春晚的总导演。
当时他力邀沈腾成为春晚四位策划之一,并带着他一起钻研出了经典小品《扶不扶》。
凭借此作品,沈腾名气大增,随后几年更是闯进了电影行业,成为中国最具号召力的喜剧演员之一。
相比之下,冯小刚近年来的作品却未能取得预期成绩。
去年,65岁的他还拿到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退休证。
虽然他戏称自己“一红的皮儿,光荣退休”,但言语间难掩落寞之情。
一代新人换旧人,冯小刚似乎真的成为了那个“旧人”。
正如他自己所说:“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草。”
那么,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冯小刚的经历呢?
是否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支持?
还是任由其随波逐流?
结语
回顾冯小刚的职业生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从巅峰跌入低谷,又如何在挫折中寻找新的方向。
无论是在事业上遭遇重大打击,还是在网络舆论面前学会低头,这些经历都让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或许正如他自己所言,“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每一位艺术家的努力与付出,因为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数难忘的经典之作。
对于冯小刚来说,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尽管他已经步入花甲之年,但他依旧活跃在影视圈,继续为观众奉献精彩的作品。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再次绽放光芒。
你认为冯小刚还能否重回巅峰?
为什么?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