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电影《天道王》:纪念精神不死的战斗岁月,品人间感激之情!

杜娟娱乐 2020-10-15 17:54:42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历时八载,东北抗日联军对日战争前后大概十四年,有力的牵制了日军的侵华兵力,对中国和全世界的影响都不可低估。

今天再看电影《天道王》,必须发自心间感叹一句:东北这这旮的英魂是世界任何地方都征服不了的。

再度缅怀峥嵘岁月,不仅仅是一些故事的记载,也是通过影像对抗日英雄们表达敬仰之情的一种方式,纪念那些踏破苦难的年代。

就电影《天道王》而言,它讲述了中国抗日战役史中最著名且以少胜多的——十二烈士山战役。猎人出身的战士们在老百姓最需要的时候,扛起枪,瞄准敌人的炮筒,为群众赢得宝贵的转移和整顿时间,自己却倒在了黑山白水的大地上。

与以往的抗战片不同,《天道王》并没有一上来就讲述战争的场面,而是为观众“盘道”。老百姓的哲理即生存之道,也就是他们与这片土地上息息相关的事,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开头就点明了日军征服不了东北。

中国人讲究“人天合一”的观点,用个体的德行、行为成为维系天命的根据。也就是说但凡命数改变,都是前因后果的积累。

在电影《天道王》里,整体框架分三部分:一、当时百姓的情况:山上的猎户安乐富足,山下的小镇兴旺发达;二、猎户每次狩猎都有祭祖和祷告,他们根深蒂固的与自然相处之道,即天道;三、从蜗居深山“桃花源”到被卷入杀戮的过程,新帐旧仇的层层因果关系导致这场均衡悬殊的战役打响。

没有人天生愿意拿着武器去反抗,但不反抗没有出路的时候就必须觉醒。基本上,我们对于英雄的命运有大体了解。大家看的时候可能更关注他们是怎么突围的?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观众不断的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义肝相照,浩然正气存天地的情怀。

历史上,日军被东北联军牵制住兵力,一步步走向瓦解,最后全面投降。这些隐藏在历史小角落的人和故事不应该忘,也不会忘,它是无数个家庭与个人的牺牲才换来。

《天道王》中,如果猎户把头李玉成没有选择加入抗联,他们一样会拿起武器和日本人血拼,但他非死不可吗?在有路可退的时候,他冲妻子喊“给家里留个后”就投入到了抗击中,正是这种大义与小情的冲撞更显人性珍贵。

天道有常,精神不死,一个有灵魂的作品必须能反观自己的生活,这部电影通过挖掘兄弟情、夫妻情,间接让人物的品质在内心发芽。

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场戏,一是猎户与红军相遇的情节。在前半部分,猎户游击队都是散游式的“捣乱”,个体无法与整体对抗。几个猎户偷偷放掉几匹马,神不知鬼不觉杀掉几个日本鬼子,包括火烧仓库等等,这些当然会对日军造成困扰,但会遭到日军变本加厉的侵害中国人,比如把手无寸铁的百姓圈到一起集体枪毙。猎户在深山有优势,但来到了平地有劣势。当敌人变得有警觉性时,他们的破坏就会越严重,相对我们就没有还击之力。这不是说我们弱、不行,而是我们需要更大的力量和方法来介入。当猎户拼死一击时,抗联的出现真让看的观众大快人心。枪击声不再那么刺耳,是一种鼓舞的信号,这就是切入到了真正的抗战事业里了。

还有一场戏让我印象深刻,是深山老林的堡垒战,也是整片的高潮部分。

在抗战过程中,我们也不是一直高奏凯歌,而是一个不断壮大不断牺牲的成长过程。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敌人骑大马,拿着最先进的美援武器:大口径炮火、冲锋枪等等,反观我们战士的装备是手榴弹、盒子枪,九九式步枪等工具,装备势力相差悬殊。

记得我小学语文课本还曾经念过著名的《游击队之歌》讲述那些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大意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造。今天电影中复现那些快的慢的远的近的镜头,通过大的小的画面复盘记忆里的文字片段,方能体会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气。没有直播,没有微博,没有朋友圈,没有文字描述,一腔忠魂永远的留在白山黑水的脊梁上。

《天道王》让观者再次感受到当年抗联英雄们的抗战精神。曾有日伪对其黑龙江境内作战部队统计过,1935~1940年间,每年大小战役从3667次~36515次不等。抗联在黑龙江省有过很多遗迹,其中牡丹江区曾到处狼籍着烈士的枯骨。

今天,人人参与纪念这曾经的战斗岁月,是对牺牲者必须怀有的感激之情。它不仅是感激,也是责任,把先辈们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成为民族的宝贵财富。看他们的故事,激烈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报答伟大的祖国

0 阅读:34

杜娟娱乐

简介:资深影评人、剧评人、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