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 蓉
责编|李 旭
正文共3517个字,预计阅读需11分钟▼
近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创作、全景展现我国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电视剧《底线》迎来收官,不少网友刷屏直呼“没追够”。
这部自开播以来就吸引了大批网友关注的热播剧,在收视方面一路领跑——在多平台数据中均位列省级卫视第一,实现全域领先。截至目前,芒果TV累计播放量达14.9亿,爱奇艺最高热度值达8930,咪咕视频累计播放量达21.4亿。该剧在多个社交平台“组团霸榜”,约520个热搜话题,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56.5亿,斩获亿万粉丝关注的同时,也收获了“好口碑”。
影视圈向来不乏法治题材的作品,但大多均在政法系统内“墙内开花”。像《底线》这样“高开高走”、爆火“出圈”的现象级作品并不多见。这部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情感共鸣的电视剧,究竟有何亮点?它凭什么能爆火“出圈”?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对话该剧主创人员,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
高度写实:“沉浸式采风”+“刷漆式创作”
从策划构思到拍摄杀青,历时整整3年;走访超过30家法院,采访了200多名法院干警,收集了500余件社会关注度高的代表性案件;剧本打磨时间超过1100小时,前后修改20余次……这一组数据,是《底线》主创团队给出的答案。
据本剧主创人员介绍,为使创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主创团队在筹备阶段调研走访了全国60余家法院,深入采访200余位一线法院干警,收集了500余件社会关注度高的代表性案件。“我们的选材都是优中选优、精益求精,实现了从民事到刑事、从‘小案’到‘大案’、从‘老案’到‘新案’的多维取材。”
众所周知,法治剧属行业剧的范畴,但相对其他多数行业题材作品,法治剧的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要求更高,创作难度也更大。主创人员不仅需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还要深刻洞察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而该剧中包括导演刘国彤,编剧费慧君、李晓亮等在内的主创人员此前从未涉猎过此类题材剧作。于是,在筹备阶段,包括导演、编剧、演员在内的主创人员选择“下笨功夫”——前期花大量的时间走进真实的法院、走进法官生活。
剧中一件件引人入胜的案件、一句句直抵心灵的台词、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法院人,都来自于主创团队数个月在法院的“沉浸式采风”,他们深入基层法院,实打实地采风实践,不骄不躁地在生活里体验,为创作积累素材。深度参与该剧的长沙县人民法院法官姚芳在最初看到剧本时也忍不住感慨:“编剧老师简直像是在法院工作多年的老朋友,竟然能如此生动地还原法院人的工作与生活。”
为了生动还原法院人的工作与生活,剧组可谓“煞费苦心”。除了在服化、道具等细节上尽显用心,剧组在选景、置景上也“大费周折”。据导演刘国彤介绍,剧中“星城区法院”的选址就花了很长时间。一开始,剧组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信息系统,将全国所有基层法院的内景都看了一遍。在确定几个目标后,又分别去实地考察,最终选择了长沙县人民法院取景。这个法院比较新,有一定新时代法院的代表性。
《底线》涉及的人物、案件、专业知识很多,为避免出现纰漏,主创人员选择“刷漆式创作”,一层层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为此,最高法指派当地法院专家给予主创团队专业指导。
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蒋珊珊,就是《底线》剧组的一名“顾问专家”。在《底线》拍摄期间,她全程驻组协拍,对剧中内容、场景、服化、道具细节进行严格把关,包括剧本审读和调整;整理和编写剧本中涉及所有和法院、法律相关的书面材料,包括不限于起诉状(书)、答辩状、庭审笔录、判决书、起诉意见书等;制作和提供摄影棚内搭建的法院办公区内的审判庭、办公室、走廊、食堂、会议室等空间的布置摆放、法院标识、法院文化墙上的相关内容;规范法院制服、法袍、领带、法徽的穿搭和佩戴;所有案子根据剧情走向确定起诉时间、定案号、案由;实时指导拍摄现场的各个环节……
剧作生动:取材于真实故事+鲜活人物
追债、辱母、杀人……《底线》开篇,引爆舆论场的“雷星宇案”就吸引了众多的目光:榕州的方远法官团队、北京的叶芯父女、身在中国香港的徐天律师,以及万千网友一起实时观看了该案在中国庭审公开网的庭审直播。
该剧集中,部分故事情节取材于真实故事,并做了高于生活的戏剧创作。
《底线》全剧由五十多起案件贯穿,包括像“雷星宇案”这样严谨严肃的刑事案件,也有像“李芳凝案”等大大小小的各类民事案件,聚焦讨论的热点法律问题,包括直播、性骚扰、正当防卫及民法典等。
将典型案例生活化,透过展现法官“怎么判”“怎么调”的工作历程,再现法院人的喜怒与哀乐、光荣与艰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这也是《底线》的一大亮点。
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法官们是坐在高高的法台上、手执法槌、主持公平正义、判别是非曲直的一类群体。事实上,法官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在工作中面对疑难案件的时候也会纠结,面对当事人质疑时也会痛苦煎熬,在职业发展上遇到困境也会迷茫挣扎……
剧中的方远法官和妻子李小乐之间偶尔会因为家庭、孩子教育问题爆发激烈的争论,也曾作为当事人参与孩子问题的调解;周亦安和母亲之间相互依靠、相伴相守,母亲受伤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忙于工作无暇陪伴的缺憾;叶芯和母亲之间的心结其实也是她心底不能触碰的软肋……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烟火气的“真实”法官群体,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审判人员,还是法官助理、书记员等都能够透过这部剧找到自己的身影。
此外,《底线》还塑造了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职场生态。剧中的基层法官们带着超高情商和人民群众沟通,说实在话、办实在事,幽默感满满。同时,法院同事之间志同道合又免不了“斗嘴”“拆台”的欢乐戏码,也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
映照现实:新时代法治图景+全民普法公开课
《底线》明线是讲述了张伟民、方远、周亦安等老中青三代法院人投身法治建设,在一宗宗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司法案件中不畏艰险,践行初心使命、坚守法治信仰的动人故事。
暗线则是三代法院人在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通过对一件件纷繁复杂案件的审判和调解,始终坚守底线、捍卫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观众提供一场囊括了当今大众关切的诸多议题的“全民普法公开课”。
在整部剧中,通过法院对不同业务庭、不同职级的司法人员工作状态的描绘,让立案庭、民事庭、刑事庭,以及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等有着一定专业门槛的司法术语以更容易理解的生动方式传递给观众,让普法效果事半功倍。
有网友这样评价:“从立案庭、民庭、刑庭、知产庭,到基层法院、中级法院、高级法院、最高法院,我们看到了各级各类法官们的专业工作和生活日常,他们在法与情、情与理、理想与正义之间为观众奉上了一部鲜活的新时代法治图景,丰富的人物群像和精彩的案情呈现令人感动、让人惊喜。”
有评论者认为《底线》是一部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的法治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该剧的温度在于它带有一种人文主义关怀。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款,而是推动人与人更加和谐相处的工具。“该剧的厚度则在于,它不同程度地表现了法治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具有法治题材的前瞻性和建设性。”
在开机仪式上,本剧主演靳东表示:“希望通过《底线》这部剧,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法治是什么、中国法官的温度体现在哪,也希望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尽一分力。”
40集展现新时代法治图景的《底线》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法院人、一个个情节跌宕的案事件,给全民上了一堂精彩的普法公开课。
反映时代:记录中国法治进程 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蓬勃开展的法治中国建设,是时代命题的回应,也是人民智慧的汇聚。《底线》尝试将法治建设还原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基层法官形象,一场场掷地有声的案例审理和判决过程。
以往的法治剧以悬疑破案类居多,缺少一部真正全景式展现我国辉煌法治进程的作品。《底线》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辉煌成就,以当代人民法官为创作原型,选取真实案例作为创作素材,讲述了人民法官积极投身新时代司法改革实践,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对当下社会纷繁案件进行调解和审判的生动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此类影视作品的空白。
事实上,《底线》实现了法治宣传的一次创新。《底线》把新时代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形象充分融入剧本创作之中,力图通过求真、求实、求精的创作风格,用“小人物反映大时代”,让“小案件折射大道理”,以小见大地充分展现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新理念、新成就、新面貌,全景展现新时代人民法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与法治进步同向同行的精神面貌,也用一场场公平正义的判决,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用司法的力量给人民群众送上可信可感的勇气和希望。
原标题:《解密电视剧《底线》爆火“出圈”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