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 著 工人出版社
叶小平的《我们劳作在大地上》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诗集。相比那些只见语言、只见修辞、只见审美意义上的诗歌,这部诗集的优长之处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以我手写我心。作者以67岁全部生命的意义,抒写出人诗合一、人诗互证的生命之歌。
对父母而言,叶小平是一个孝顺儿子;对妻子和家庭而言,他是一个好丈夫和顶梁柱;对女儿而言,他是一个好父亲,言传身教又无微不至地关怀引领着她健康成长;而在社会上,他又是一个合格的农民、工人和厂长。以上这一切内容,都在他的诗里有抒写和讴歌,他是一位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热爱写作的诗人,这部沉甸甸的诗集,就是证明。
我为过早地失去这位同龄诗人而深感惋惜和痛心。叶小平的作品真实、朴素、敦厚,像一块块砖石,用诗人的血汗浇铸而成。这本诗集有源头、有根,是一个人的成长史、发展史,是对于生命有意味的叙事和讴歌,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时代艰苦卓绝的历史变迁。这也是这部诗集呈现给我们的重要意义和人文价值。
诗集里,我留意到许多格言式的精彩表达,这是一个诗人的生活、生存、生命、经历、经验上升到智慧层面的结晶。比如,他说书本是“一块块方砖/堆砌着我的坟墓”,他说“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狭窄中追求到的辽阔/是永远不会缩小的/在贫瘠中创造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类格言式的句子在他的作品里比比皆是,构成这部诗集的闪光点。
读诗如读心,读诗如读人,这种一致性也是这部诗集的极为可贵之处。当前,与时代、与生活、与生存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诗歌太少。叶小平诗集的出版,像一次提醒,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叶小平写诗的动力从何而来?在这本诗集问世之后,我参加了一场诗集分享会,主题即为“爱至深处皆成诗”。爱是叶小平写诗的巨大原动力,是激发他创造力的源头,是比所有颜料更明亮更温暖的色彩。没有热爱,任何文字都是冰冷的。
叶小平的诗歌里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如何看待一个作者、诗人与其出生的代际关系?我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也会产生打上时代深刻烙印的诗人。
尽管艺术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有自身的规律。千百年来,诗人们对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尽管千差万别,但向善、向美、向真的方向几乎是一致的,都是在力求写出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凡是与时代同步,与生活、生存、生命同呼吸、共命运的诗人,他的作品无不被打上时代的鲜明烙印。叶小平的作品,是从他当农民、当工人、当厂长的经历中来。经历给了他写作的素材,这是光凭想象和冥想写不出来的东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素人写作者开始涌现:叶小平、陈年喜、王计兵……他们各自代表着一个巨大的群体,是我们普通劳动人民的诗人。陈年喜是矿工,王计兵是外卖员,而叶小平是一位已经去世了的,热爱他的时代、生活、山川草木、家庭、亲人、农村、工友的全景式、多方位叙事、抒情、纵情讴歌的诗人。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生存的重压下不屈不挠地抗争着、歌唱着,都写出了真正的素人诗歌,是诗歌阵营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和典型代表。
他们的创作历程和产生的优秀作品再次证明,凡是那些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拖泥带水”的作品,都与生产、生活、生存的关系密不可分。他们既是弯腰的劳动者,又是抬头仰望星空的歌唱者,是我们诗歌阵营中的稀有金属,是最贵重、最值得尊敬的,也代表了一种新的方向和希望。他们是一种全新的力量,甚至可以期待,他们会成为今后诗歌大合唱中的高音部分。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第五届昌耀诗歌奖获得者)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周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