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送心]
北大有个才子李永新,毕业后不想老实当打工日,琢磨着自个创业做老板,奈何没财富积累,腆着脸找母亲借了3万块。

本以为这小子得还个五年,结果人家硬是打拼出千亿身家!发达之后直接甩给老妈900亿股份——利息给够!还因为大学食堂里一碗粥,反手捐给母校10亿,你就说值不值吧!

从他“寒酸”的童年说起,生在吉林通化,家里条件极其差。父母都是工人,靠着月合起来不到200块钱的工资养活四个孩子。

啥概念?吃顿肉可能得排上三个月的号。学习一直没让操心过,在1995年,凭借超高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在那个年代,等于一只脚踏进“官富”阶层。

梦想很美好,现实却骨感,北京消费高,他带的那点钱根本就不够花。别人的餐盘里有肉有鱼,他只能咽下口水,心里默默祈祷:今天免费的粥够不够喝。别笑!这可是他四年大学生涯的“救命稻草”。当时,为照顾贫困学生,特意开的窗口,喝完可以再添,不限量。

毕业后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打工还是“穷折腾”?按理说凭他的才智,找份年薪几十万的工作并不困难。各大企业争相抛出橄榄枝,他偏不走寻常路,给别人打工那是不可能的。这位天才学霸选择创业,直接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

初期开了家素质教育公司,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到就业的一条龙服务。听起来“高大上”,做起来比登天还难,没几个月就关门大吉,原因是缺钱!投资人甩手走掉,别说龙了,连蛇都没养成。

这时候连吃都成了问题,泡面馒头是家常便饭。开始反思: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失败这玩意儿,对于他这种硬骨头来说,顶多就是挠痒痒。2000年,国家出台政策,公务员成“香饽饽”,许多人争相去考。他看到机会,果断转战,决定在这个金饭碗上“刨金”。

但前几次创业已经把自己掏空,投资人见他就绕道走,没人愿意再冒险。眼看前途渺茫,硬着头皮找到最后一根稻草——勤俭节约的老妈鲁忠芳。

不好意思也没办法,信誓旦旦承诺:“这三万块钱就当是我借的,等回本一定还三个亿!”谁能想到,这句戏言居然成真了!母亲也没多说啥,把多年积蓄拿出来,那可是养老钱啊!

不敢再乱搞,做了两件事:把公务员考试培训当成终身事业,搞创新。思考到光靠线下培训不够,干脆引入线上教育,让更多考生能在家通过网络学习。

中公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最早是靠各地的代理商合作,后来这帮人心眼多了,水平参差不齐,矛盾重重。

他看不下去,直接来了个大转变,砍掉他们,自己开直营店,一口气在全国开了300多个分校。还发明条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政策:“不过退费!”

发达立马回家“还债”,给母亲整整900亿!鲁忠芳因为“孝顺儿子”,身价一跃而成亿万富豪。

心存感恩又怎么会忘记母校,2016年首次向北大捐1000万;2018年,又捐1亿。这都不算啥,2021年,直接豪气冲天十亿捐款,刷新纪录。这一切,就是当年的那碗免费粥。李永新觉得,这份恩情永不能忘。

李永新说过:“人品才是最高的学历。”这句话,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故事说到底就是出“寒门贵子”逆袭的大戏,人生跌宕起伏,几次失败几度重来,他硬是靠着股韧劲儿和初心,一步步走向成功。之后没有忘本,牢记母亲的支持和那碗曾温暖他四年的粥。这份感恩,让他愿意将成功与别人分享,把财富回馈。

出身或许不能选,但未来的路可以拼。只要心中有方向,梦想的舞台终归会有你的一席之地。成功不仅是登上巅峰,而是带着温度感恩,把光照亮更多人的路。

免责声明
- 文章基于真实事件,素材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
- 强调故事的艺术加工成分,提醒读者理性看待,不盲目跟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