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郑洞国是国民党的抗日名将,却鲜有人知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特殊待遇。1948年秋,当长春城内军民饥寒交迫之际,作为国民党守军主帅的郑洞国,面临着一个出人意料的局面:他的部下60军突然以他的名义宣布起义!这个戏剧性的转折,不仅让郑洞国免于一死,更为他此后的人生轨迹埋下伏笔。新中国成立后,他不但未经功德林改造,还获得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和家宴款待。此后更是连续担任水利部要职、全国政协常委等重要职务。为什么郑洞国能获得如此不同寻常的待遇?

1948年的长春城,寒风凛冽。这座曾经繁华的东北重镇,如今已被解放军重重包围。城内的守军指挥部里,郑洞国正在审视着最新送来的战报。作为蒋介石委派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他深知长春在整个东北战局中的重要地位。
那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1948年3月,蒋介石亲自召见郑洞国,将这个重任交到他手中。"长春是东北的咽喉,务必死守!"蒋介石的话言犹在耳。当时的郑洞国或许不会想到,这道命令将让他陷入一场持续半年之久的艰难困守。
随着解放军向东北发起大规模进攻,长春的战略地位愈发突出。郑洞国手中握有新7军、60军等精锐部队,总兵力达10万之众。但解放军的包围圈却越收越紧,城外的林彪将军采取了独特的"四面围困,层层设防"战术。

1948年夏末,郑洞国曾三次组织大规模突围。第一次是在8月中旬,他调集主力向西突围,妄图与锦州方向的友军会合。然而,早有准备的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切断了突围部队,将其打得七零八落。第二次突围在9月初,郑洞国改变策略,分兵三路同时突围,试图分散解放军的注意力。但这次行动刚开始就遭到解放军的猛烈炮火覆盖,损失惨重。
最后一次突围发生在10月初,当时锦州已经岌岌可危,郑洞国深知如果锦州失守,长春将彻底成为孤城。他孤注一掷,集中全部机械化部队,向南方发起猛攻。这次行动虽然一度突破了解放军的第一道防线,但很快就陷入了预先设置的火力网中。
古老的长春城内,局势日益严峻。解放军采取了既不强攻,又不让守军突围的战术,这让郑洞国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补给线被切断后,城内军民生活极度困难。每天清晨,街道上都会出现因饥饿而死去的平民,据统计,仅1948年9月,城内平民就饿死了数千人。

这种状况让郑洞国倍感煎熬。作为一个军人,他深知继续坚守的代价;作为一个将领,他又不得不执行上级的命令。就在这进退维谷之际,辽沈战役爆发了。10月中旬,当锦州被解放军攻克的消息传来时,长春城内的气氛达到了冰点。一纸电报,宣告了东北与关内的最后联系彻底中断。
二、戏剧性转折:意外的起义1948年10月17日,长春城内的气氛格外紧张。这一天,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在城中传开:国民党60军以郑洞国的名义向解放军宣布起义。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长春之围的局势。

事情的转折要从10月15日说起。当日凌晨,60军军长张学思秘密召集了军内几位重要将领开会。会议的内容很快传到了解放军指挥部。根据后来解密的档案记载,张学思在会上提出:"长春已成死地,若再坚持下去,只会造成更多伤亡。"随后,他与几位将领达成了一致意见:以郑洞国的名义宣布起义。
这个决定之所以出人意料,是因为60军一直是郑洞国的嫡系部队。在抗日战争期间,60军就在郑洞国的指挥下屡建战功。然而,面对长春城内日益严峻的形势,军中将领最终选择了这条出路。
10月17日上午9时,60军的代表秘密走出城防线,与解放军取得联系。他们带来了一份投诚书,声称是代表郑洞国传达起义意向。解放军指挥部立即派出联络员进行接洽。当天下午2时,60军正式向外界宣布起义。

消息传到郑洞国的指挥部时,他正在召开军事会议。据当时在场的参谋长回忆,郑洞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下令卫兵封锁指挥部,并试图联系60军各团级以上军官,但电话均无人接听。此时,60军已经开始按预定计划行动,部队迅速控制了城内多个重要据点。

接下来的48小时内,事态急转直下。60军的起义在城内产生了连锁反应。新7军的部分官兵也开始响应,军心动摇。到10月19日凌晨,长春城内的形势已经完全失控。
在这危急时刻,郑洞国的副官发现他正准备在办公室内饮弹自尽。几名亲信强行夺下了他的配枪。就在这时,解放军的政治工作人员通过秘密渠道进入了指挥部。他们向郑洞国详细说明了当前的形势,并转达了上级的政策。
经过连续数小时的谈判,郑洞国最终在一份正式的投诚书上签字。这份文件的措辞极为讲究,既肯定了60军以其名义宣布起义的行为,又给予他个人足够的政治体面。
10月20日,解放军正式接管长春城。在随后的清点中,这场和平起义为解放军接收了完整的军事设施和大量军需物资。更重要的是,它避免了一场本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巷战。
这次起义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以主帅的名义发起,却未经主帅本人同意的特殊案例。这种情况在解放战争时期极为罕见。正是这个戏剧性的转折,为郑洞国此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当年底,中共中央在总结长春战役时,特别指出这是一次"典型的和平接管"。
三、特殊待遇:未经功德林改造1949年10月1日,当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郑洞国正在沈阳的一处住所内收听广播。与其他起义的国民党将领不同,他获得了一个特殊的安排:不必进入功德林接受改造。
这种特殊待遇的由来,要追溯到长春和平解放后的几个关键时刻。1948年11月,当辽沈战役结束后,林彪亲自接见了郑洞国。在这次长达三小时的谈话中,林彪详细了解了长春守卫战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得知郑洞国曾多次向南京发电报,要求开放城门保护平民时,林彪对其做出了正面评价。
1949年初,东北军区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安置起义的国民党将领。会议指出,对于郑洞国这样的特殊案例,应当区别对待。2月,东北局向中央发出请示,建议免除郑洞国的思想改造过程。这份请示很快得到了批准。
3月,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出现了。当时,新中国的水利建设百废待兴,急需懂得水利工程的专业人才。组织调查发现,郑洞国不仅是军事将领,更有着与水利相关的特殊经历。原来,他年轻时曾在日本留学,主修水利工程,还参与过江苏水利工程的设计。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4月,郑洞国被调往北平。与其他需要进入功德林的起义将领不同,他直接被安排在水利部工作。起初是以技术顾问的身份,负责审查各地送来的水利工程方案。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审核黄河防洪工程的设计图纸。当时的水利部领导发现,郑洞国不仅能够准确指出图纸中的技术缺陷,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7月,水利部成立了工程顾问委员会,郑洞国被任命为委员。这个任命打破了当时的惯例。因为按照规定,起义不满一年的原国民党将领,通常不能担任实质性的职务。但中央认为,郑洞国的专业背景和实际表现,足以支持这个特殊安排。
9月下旬,一个更大的惊喜等待着郑洞国。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他。这次接见原本安排半小时,但实际谈了近两个小时。谈话的重点不是军事,而是水利。毛主席特别关心南水北调的可能性,详细询问了郑洞国对这个设想的看法。
接见结束后,毛主席破例邀请郑洞国一起用餐。饭桌上,两人继续讨论着治水的话题。毛主席说起了他早年在湖南目睹洞庭湖水患的经历,郑洞国则分享了他在日本考察水利工程的见闻。这顿饭,成为了郑洞国此后常常提起的一段难忘经历。
这种种特殊待遇,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打破了对待起义将领的常规做法,更为后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到1950年初,郑洞国已经完全融入了新中国的建设队伍,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那个时候的60军长是曾泽生,不要误人子弟,乱写历史,误人子弟 给予错误信息,麻烦你自己先增加自己的学识再去发表你的文章
他应该感谢他的部下,由于60军的起义是以他的名义举行的。功劳记在他的身上,眼看大势已去,他也只能默认了,同时化敌为友,皆大欢喜。
郑洞国应该没有沾过红军和人民的鲜血
明明是曾泽生的60军起义,根本不是郑洞国的嫡系,乱写不犯法吗
胡说八道!
傅作义49年10月当的水利部部长,在郑前面,这么一来,郑还成傅的下属了。
小学都没毕业还学人家写文章😂😂😂
避免了至少几万人的伤亡,有很大功劳,所以不用进功德林。以后台湾也是这种情况,围起来打他们坚持不了多久。
郑洞国好像是算投诚不算起义
王尔琢